第6课
炊烟
总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炊、薯、蔬、腊肉、宿、塞”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炊、普、碗、腾、煮、腊、豪、寄、宿、愁、塞”十一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教学重点
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炊、薯、蔬、腊肉、宿、塞”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炊、普、碗、腾、煮、腊、豪、寄、宿、愁、塞”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炊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词卡片,炊、普、碗、腾、煮、腊、豪、寄、宿、愁、塞。
指名读,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
寄宿:学生在学校宿舍里住宿。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喷香:非常香;香气浓郁。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生:课文讲了“我”在山里走得又累又饿时候,受到山里夫妻的热情款待,并且不计回报。
生:山里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
2、小组讨论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腾:左窄右宽,右部撇、捺舒张,覆盖下面。
豪:十一、十二、十三画要一笔比一笔加长,捺舒张。
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线的字注音。
chuī(
)烟
红shǔ(
)
shū(
)菜
là
(
)肉
寄sù(
)
sāi(
)满
二、
连一连。
热气腾腾的
木屋
干干静静的
茶
大声的
腊肉
喷香的
呼唤
三、
标点乐园。
吃饱喝足(
)该继续赶路了(
)我掏钱给她(
)(
)钱(
)她又笑了(
)(
)
这儿
不是饭馆(
)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如果不忘记山里人(
)以后再来(
)
附答案:
一、吹
薯
蔬
腊
宿
塞
二、
热气腾腾的
木屋
干干静静的
茶
大声的
腊肉
喷香的
呼唤
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2.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一、
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炊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教师可随学生回答
板书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二、细读课文,品位理解
1、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热情、淳朴、善良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大大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久而久之,一定会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
……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客人来了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在朗读中体会男、女主人的性格。
四、回读课文,质疑问题。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刚才自己的理解,看看是不是有更新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五、自拟文题,感悟中心。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使学生体会到“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时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告别时望炊烟。
炊烟让人感到希望、温暖、富有诗意。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作业新设计:
一、课文内容填空。
(1)我(
)一看,包里竟(
)了黄橘。
(2)我看见了远方山间的炊烟。它在轻轻的(
)。
二、整体感知。
本文以(
)为线索,按“看见炊烟、走向炊烟、(
)、(
)、
(
)”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段落相连,思路明了。
三、选词填空。
1.现在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________孩子们有出息。(希望、盼望、指望)
2.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特有的________。(色彩、光彩、风采)
3.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________在学校。(寄宿、借宿、住宿)
四、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
我站起来,想与主人告别,发现背包变沉了。我打开一看,包里竟塞满了黄橘。“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渴。”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
我走了,他们肩并肩站在小木屋前,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间______。再来时没有机会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
1.填写文中横线上缺漏的词,合适的一项是:(
)
A.回旋B.回荡C.回响D.飘荡
2.“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的原因是:(
)
A.山中炊烟下的小木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B.炊烟下小木屋里的中年夫妇表现出来的真诚和纯朴。
C.小木屋里的她和他为“我”解决了饥饿和疲乏
D.这一缕炊烟为我抚平了心中惶乱。
3.文段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断断续续B.表示无限的联想
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声音的延长
4.最后一节所表达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打开
塞满
(2)飘荡
二、1.指望2.光彩3.寄宿
三、4.我对山区人民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抒情。
板书:
心潮激荡永难忘
招待
迎接
心生希望
初见炊烟
热情淳朴
回望炊烟
热情款待
感受温暖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