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词二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词二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16: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词二首
总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词的意思。品味两首词不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词描述的情景,品味两首词不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生: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
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生: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生: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
生:谈论丰收的喜悦。
生:老百姓的生活。
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
(青蛙、农人、作者自己)。
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诗。
作业新设计: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西江月》选自《____________》,西江月是_______名。
附答案:稼轩长短句词牌
2.下面的解说,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西江月”是标题,“夜行黄沙道中”是副标题。
②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③这首词分两段,前段叫上阕(或上片),后段叫下阕(或下片)。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夏季,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⑤上阕中,词人把蛙拟人化了,既生动地渲染出蛙欢唱丰收的景象,又衬托出词人无限愤慨的悲壮感情。
⑥这首词除七、八句外,其余末尾都是押韵的。
⑦这首词的第五、六两句是对仗的,即“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对仗。
  A.②⑤⑦
  B.①③⑤
  C.③④⑦
  D.②④⑥
答案:
C
3.朗读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两三点/雨山/前
B.七八个星/天外
C.旧时/茅店/社林边
D.路转/溪桥/忽见
附答案:A(两三点雨/山前)
4.《西江月》这首词上片________,其实是烘托,下片写_______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词中描写了农村夏夜的________,抒发了词人的________心情。
附答案:写景
避雨
清新景色
闲适  
5.上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农村夏夜景象。______是视觉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听觉感受,
_______是嗅觉感受、_______是触觉感受。
附答案:明月惊鹊鸣蝉蛙声稻花香清风
6.下阕写夜行遇雨,表达找到避雨处的欣慰心情的词是_______
(社林边忽见)
“路转溪头忽见”的“见”应读
_______
音。
附答案:忽见
xiàn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如梦令》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
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板书课题:如梦令
简介作者:李清照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她作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因此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今天,我们要学的《如梦令》就是她前期所作的一首词。
二、读“通”本词.
1、检查读词,注意词的读音,及时纠正错误,如“兴”读四声
2、练习读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美了。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她表达的就是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意境十分之美,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画一画,这首词中描述了哪些美妙的景物?
生:溪亭日暮板书:溪亭日暮
生: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
生:一滩鸥鹭板书:一滩鸥鹭
感受这首词的美妙之处。
一)画面1:“溪亭日暮”
指名读一、二句,闭眼想象一番,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写下来。(放音乐)
生: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生: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
生: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
(看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喝酒)
理解为什么“沉醉”
生:因为喝酒而沉醉。
生:因为美景而沉醉。
生:因为高兴而沉醉。
有感情地朗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读读第二句,你又看到了什么?能把你看到的“藕花深处”美美地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色彩缤纷的大荷花开满池塘。
生:我看到了碧绿的叶子像一把把大扇子。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齐读第二句。
三)画面3:一滩鸥鹭
于是词人争渡,争渡,结果是惊起一滩鸥鹭,走进鸥鹭图,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一群少女们争着抢着摇橹的情景。
生:仿佛听到鸥鹭的叫声,词人和同伴们的笑声尖叫声,交织一起特别热闹。
小结:词人拼命划船,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指名朗读这句诗。
词人的心情是怎样?(指名说)
生:多么开心。
生:惊喜。
指名读全诗。
(四)读出意境: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
(五)延伸课外请同学们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品读感悟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作业新设计:
1、《如梦令》词人回忆了(
)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
)。
附答案:一次愉快的郊游
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2、《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
)和(
);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
附答案:
心情愉快
日暮
词人醉了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3、想象一下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300到400字,是篇作文
附答案:红日西沉,晚霞给溪亭镀上了一层金色。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只有一位年少的女子还在这里留恋,迟迟不肯离去。她脸颊绯红,显出微醉的神色,定是刚刚畅饮过美酒,酒意未消。而让她如此陶醉的,除了美酒,还有眼前这迷人的美景。夕阳洒下最后一抹余晖,她的游兴方尽,于是驾着小舟回航。湖上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抚摸着她的长发,也推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地荡起双桨,向前划去。谁料,却在不知不觉中划进了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摇动船桨,激起层层水花。突然,四周响起阵阵扑簌簌的声音。她环顾周围,原来是沙滩上栖息的水鸟被惊得飞了起来。她不由得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