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17:43:57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1课时 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抓住对方观点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批驳的方法。
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课文驳论与立论并重的论证特点。认识课文结构严谨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野草》《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作者简介文题解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题目属什么句式? 题目属反问句式。2.为什么不用《论自信力的有无》而用这样的反问句式的论题? 用反问句式的题目,可强调突出正面的肯定答复,更鲜明,更醒目体现驳论的题旨。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议论文知识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议论文知识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驳论文议论文知识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杂文知识写作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XuánkǎiKuāng有所感触而叹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字词清单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思考: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敌论点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中 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
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失掉 他信力
发展 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突破口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课后思考课件16张PPT。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2课时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 ”、“ ” 有力地嘲讽、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和嘴脸。 自欺力他信力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着极其御用文人的讽刺。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概述下面的论据的表述各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该论据可以用来证明一个什么论点。
(1)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奋笔疾书,即使累得双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了为人们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一般陈述——)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曹雪芹举家食粥便有了名著《红楼梦》;贝多芬在雷电暴雨中听到命运叩门便有了不朽的第五交响曲;爱因斯坦苦思冥想忘了家在何处便有了相对论……(排比铺陈——)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为人类贡献了聪明才智使后人享用不尽。分类列举——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战争年代,黄继光、董存瑞为了民族的独立,赴汤蹈火;和平时期,邓稼先、蒋筑英为了祖国的强盛,呕心沥血。(事例对举——中华儿女有崇高的爱国精神。)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5)德国化学家维勒研究一种铝矿石,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 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 “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国化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正反对照——
粗心与细心之间,差距天上地下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练习:你能说服他们吗?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同学们知道: 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 今天的我们还会更坚定地说: 中国人从来都是有自信力的.
请以“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