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故乡课件(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9 故乡课件(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17:42:24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9 故乡
第1课时,共3课时 1.认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3.明确“我”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形象意义。4.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6.理解作者对于“路”的认识。5.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小说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小小说)
小说知识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小说知识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思想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字词清单给下列红字注音。
阴晦 胯下 祭祀 五行缺土
鹁鸪 獾猪 惘然 潺潺
恣睢 颧骨 髀 愕然
嗤笑 瑟索 吓 寒噤
黛 瓦楞 猹 秕谷 毡帽huì kuàsìxíngbógūhuānwǎngchánzì suīquánbìèchīsèhèjìndàilèngchábǐzhān字词清单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瑟索:即“瑟缩”,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我们读小说往往很在意情节,它总是最吸引人。那么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故乡》讲了个什么故事? “我”回故乡处理搬家事务时的种种见闻与感受。 “我”见到了哪些人?你们对文中哪个人物印象更深刻?少年的好友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还有 “我”、宏儿、水生;主要人物是闰土、杨二嫂。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1.本文的人物还有哪些?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写“我”回故乡。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找出关键的词语。
2.把这一部分中关于描写故乡景物和
“我”的心情的句子画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3.“我”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找出关键的词语)萧



村景象 作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天:苍黄荒村:萧瑟衰败荒凉的农村
景象,衬托“我”
悲凉的心情回乡目的:卖屋、搬家、别他而来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小结回故乡
1-5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在故乡
6-77到家那天: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天:离故乡
78-88船上谈话“我”的感受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见到了闰土动身启程严寒的冬天卖屋、搬家萧索、悲凉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课件25张PPT。9 故乡
第2课时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5.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物人变故



化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分析人物形象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人物分析(一)闰土:
少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语言、神态:
活泼刚健,动作利落干脆,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印正)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告诉“我 ”很多稀奇的事,送“我”贝壳和鸟毛,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4.“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5.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欢喜:见到童年好友。凄凉: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恭敬、老爷: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
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
“我”之间关系的隔膜。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厚障壁: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事: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不仅经济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还送来干青豆体现他的善良和淳朴。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5.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表现了他内心不平,又无力反抗,更不知如何改变现状。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中年闰土:
外貌: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语言、神态: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对“我”的态度: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中年闰土是一个生活在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人民的代表。闰土变化肖像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健康开朗朝气蓬勃)(苍老贫困饱经沧桑)对比闰土变化 语言 对比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脱口而出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闰土变化动作对比月夜刺猹动作灵活身手敏捷无拘无束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麻木迟钝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小英雄木偶人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作者对其态度塑造其目的课件18张PPT。9 故乡
第3课时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闰土的这种巨变还表现在谁的身上?杨二嫂杨二嫂的变化对比端庄文静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圆规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杨二嫂也是作者
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
民的典型形象,作者
也是通过对比,写出
杨二嫂的变化。细读
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
像、语言、神态、动
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
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
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人物分析(二):
杨二嫂:
20年前: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
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她变得自私,说话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塑造杨二嫂形象有何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可恨、可鄙又可怜。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1.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
2.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作者对其态度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塑造其目的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见闻了故乡的此情此景,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研读最后五段回答这一问题。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怎样理解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三种生活和“新的生活”?“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5.“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课堂小结“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主题概括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课后思考1.课下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并思考这节课的主题和作者弃医从文的举动有什么关系。2.设想一下,水生和宏儿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沿续老一辈人的生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