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五、海鸥回来了—信息窗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一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五、海鸥回来了—信息窗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04 18: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五、海鸥回来了—信息窗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初步认识和区别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2、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3、正确数出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4、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挂图
教学步骤
复备人修改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同学们,喜欢海鸥吗?小明他们也非常喜欢,星期天正在海边喂海鸥呢,想看看吗?(出示情境图)请看屏幕,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二、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能提出问题吗?活动一:数一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1、认识11。(1)估一估。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这个问题,好吗?这么多海鸥,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只吗?(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2)数一数。怎样才能知道你估计的对不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沙滩上到底有多少只海鸥?(3)班内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听好吗?(学生交流数的结果和方法)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围绕“你是怎么数的?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有利于学生在估计猜想—数数验证的过程中,自主的认识11,体会数法多样化。]
2、认识计数单位。(1)用学具摆11。你能用学具表示出11吗?比比看谁的方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摆的是11;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学生独立操作,用小棒摆出11)(2)班内交流。哪个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你觉得他摆的怎样?(3)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借助学生摆放的学具组织谈话)10个“一”就是1个“十”
;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3、认识数位。“一”和“十”是一对好“兄弟”,站队、排位总是靠在一起,“一”是弟弟,占的位置叫个位,排在右边;“十”是哥哥,占的位置叫十位,排在左边(边讲边用图片演示),根据这个顺序做成的学具叫计数器。请拿出你的计数器跟同桌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排的。4、尝试在计数器上拨数。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吗?(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可能有两种拨法:一种是在个位和十位上各拨一个珠子,一种是在十位上拨10个珠子,在个位上拨一个珠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5、尝试写数。能写出11吗?(指生板书)能不能给同学们讲讲11里面的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能写在数位表里吗?(学生独立写数)
[设计意图: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海鸥的只数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比比看谁的方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1只?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十”和“一”,在排位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操作、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活动二:数一数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先自己数一数,再把你数的结果用小棒或计数器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数一数,并且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你是怎样表示的?活动三:自主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先圈出10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个。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自主练习第2题。写一写,画一画,帮助学生理解数位的意义、数的组成及读法、写法。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