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9-04 16:4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两个重要概念
:①化合反应
;②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
仪器、药品
1.实验仪器:玻璃片、烧杯、燃烧匙、镊子、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木条、硫、木炭、铁丝、澄清石灰水、已制备的氧气、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播放图片氧气的用途
欣赏图片、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起探究氧气性质的欲望
通过ppt展示: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板书】一、物理性质指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描述氧气的色、态、味指导学生分析氧气密度3、联系实际学习氧气的溶解性
回答色、态、味讨论、交流、发言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由已知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物理性质入手研究物质,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掌握认识物质的方法加深对氧气密度、溶解性的理解,为学习氧气的收集方法奠定基础
活动一:探究氧气的助燃性
【过渡、提问】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呢?【演示实验】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提问】这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板书】二、化学性质【讲解】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利用这一性质对氧气进行检验提问:如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空气和氧气?实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观察现象后回答氧气具有助燃性回答练习自己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学以致用,加深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过渡、提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学生思考
激起探究欲望
活动二:硫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
演示实验:硫的燃烧【讲述】观察程序,强调反应条件介绍生成物,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问】实验前氧气瓶中放入水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硫燃烧前后矿泉水瓶的变化得出结论。联系生活拓展:
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后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观察矿泉水瓶前后的变化后回答倾听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实验的能力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问】木炭、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怎么样呢?你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吗?
联系实际思考并回答它们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
激起探索未知的欲望
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实验用品的选择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急于告诉学生实验成功的诀窍,让他们体验探究的辛苦,品尝成功的喜悦。
【提问】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描述实验现象。书写文字表达式和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描述能力在比较分析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方法
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这两个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分析比较)带火星木条、碳、硫、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分析。思考,各抒己见。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交流、发言
发现规律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观察表达式: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看这些反应有何共同特点?【讲述】化合反应概念【板书】三、化合反应从反应物看,这些反应有何共同点?【讲述】氧化反应概念
【板书】四、氧化反应介绍剧烈氧化、缓慢氧化,列举生活中实例大屏幕打出练习题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与启示?1、课本36页2、62、写一篇小论文,《氧气的自述》
讨论,归纳都有氧气参与反应理解练习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拓展视野,提高应用能力巩固新知加深知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