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2.6 戊戌变法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
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预习P28-P31页课本,回答以下预习问题:
1、什么叫“公车上书”?
2、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3、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情境导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新课讲解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为什么叫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新课讲解时间公车上书人物内容影响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拒和、迁都、变法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新课讲解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康有为新课讲解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梁启超新课讲解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探究研讨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新课讲解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新课讲解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新课讲解“法者,天下之公器一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新课讲解新课讲解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高潮1、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新课讲解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变法”开始新课讲解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百日维新新课讲解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探究研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中南海瀛台3、戊戌政变新课讲解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新课讲解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临刑前有绝命诗: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新课讲解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对于一贯宣扬的设议院、立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却未敢提及。材料二: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3.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软弱性
妥协性探究研讨戊戌变法的影响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新课讲解戊戌变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复苏,使更多国人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探究研讨典型例题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加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A101试卷库
戊戌变法—随堂检测1巩固训练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
①时务报 ②国闻报 ③知新报 ④直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应理解为? (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AB课堂小结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严重 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
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宣传变法
救亡图存序幕失败高潮戊戌政变 课后作业 任务二:预习下节课并解决以下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任务一:完成《戊戌变法课后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