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基础训练
1.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这一年是
(
)
A.1912年
B.1924年
C.1925年
D.1927年
3.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的倾向国民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
)
A.国民革命
B.武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4.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两党既有对抗也有合作,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
A.南昌起义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5.“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A.蒋介石
B.李宗仁
C.叶挺
D.彭德怀
6..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当时担任校长的是(
)
A.蒋介石
B.孙中山
C.周恩来
D.叶挺
7.“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中的誓词,其“军阀”主要是指北洋军阀,“总理”即孙中山。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二、能力提高
8.
“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北伐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国民革命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2)北伐的总司令是谁?
(3)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
(4)宣言中的“本党”指哪个党
参考答案
1.B
2.B
3.A
4.D
5.C
6.A
7.A
8.
(1)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的卖国和军阀混战;
(2)北伐的总司令是:蒋介石;
(3)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国民党第15课
北伐战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国共两党合则利国利民,分则不然。20世纪20年代,为推进国民革命,国共两党同舟共济进行了(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2.
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下列史实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的是(
)
A.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3.
(浙江中考)口号能彰显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所处时代搭配合理的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时期
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大跃进时期
③“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文化大革命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A.
蒋介石
B.
李宗仁
C.
叶挺
D.
彭德怀
5.
(湖北中考)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伐战争
②渡江战役
③武昌起义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6.
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这一年是(
)
A.1912年
B.1924年
C.1925年
D.1927年
7.
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在发生了一个事件之后,有人将对联中的“请”和“勿”进行了调换,你认为这一事件应是(
)
A.誓师北伐
B.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C.北伐军攻克武昌
D.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8.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堪与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相提并论。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
A.袁世凯
B.张作霖
C.吴佩孚
D.孙传芳
9.
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北伐战争时期曾激励北伐将士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
,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2)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
(3)宣言中的“本党”指哪个党?
(4)举例说明“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是和平统一的障碍和革命的敌人。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
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国共两党的关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历史上国共曾经两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此题中有明确的时间提示:20世纪20年代,为推进国民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就是为了进行北伐战争,故此题选择答案A。
2.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注意的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不能证明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观点的史实,就是国共两党没有合作,也就没有了双方互利的现象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是战,所以不能体现“合则两利”。故答案选择D。
3.
B
解析:结合所学中可知,北伐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所以1是正确的。大跟进时期,大炼钢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破坏,所以2是错误的。解放战争是为了推翻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故B正确。4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
4.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的相关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共产党人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这支部队因此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所以答案选C。
5.
D
解析:由所学可知,①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
②渡江战役是1949年
③武昌起义是1911年
④百团大战是1940年,故答案为D。
6.
B
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民国纪年法。1912年即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十三是公元1924年,故答案为B。
7.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ABC都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事件。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所以黄埔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故选D。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伐战争,湖北、湖南的军阀是吴佩孚。
9.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有关内容的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24年5月的两年后指的是1926年,ACD选项时间不和要求,故选B。
10.C
解析:A是洋务运动的口号,B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C是北伐战争的口号,D是抗日的口号,因此选C。
11.
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的卖国和军阀混战。
(2)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中国国民党。
(4)军阀的卖国行为、内战、帝国主义的一系列侵略事件等。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并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
,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第3问,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由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发起并领导的。
第4问,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国内军阀混战造成中国的落后与灾难。
12.
答案:
(1)从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2)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分)
第一次分裂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内战局面的出现,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国内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扭转了近百年以来反抗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
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和长期的海峡两岸对立,致使祖国至今未实现统一。
(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等。(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关系相关问题,结合材料,四则材料中,材料一反映了国共合作北伐,材料二反映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开始了对峙,材料三是国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材料四是抗战胜利后国共又一次对立,总结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从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的特征。
(2)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关系相关问题,两党不同时期的关系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四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党关系的变化进行说明,第一次分裂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内战局面的出现,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第二次国内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扭转了近百年以来反抗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和长期的海峡两岸对立,致使祖国至今未实现统一。
(3)本题考查从国共关系变化中得出的启示,从国共合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两党分裂造成的民族灾难可以得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