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物质的分离(分组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与生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节 物质的分离(分组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与生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9-05 20:50:42

文档简介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分组实验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01  实验报告
【实验目标】
1.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器材】
量筒,烧杯,药匙,滴管,表面皿,温度计,显微镜,20厘米长的细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硫酸铜,棉花。
【实验过程】
1.制备小晶体
(1)往烧杯内加入50毫升常温蒸馏水,并加入研细的五水硫酸铜粉末,配制成硫酸铜溶液。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有少量硫酸铜不能再溶解,形成热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
①在蒸馏水中加入硫酸铜后,蒸馏水变成________色,颜色随搅拌逐渐加深。
②随着温度上升,硫酸铜溶解速率________。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硫酸铜不再溶解。
③烧杯壁上残留的硫酸铜溶液蒸发后形成________色粉末,附在杯壁上。
(2)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过滤,直到澄清为止。等待溶液缓慢冷却,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一晚。
实验现象:
静置一晚后杯底出现许多________色________形小晶体。小晶体似玻璃光泽,呈半透明。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颗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备用。
(2)晶体长大:用线把1颗硫酸铜小晶体绑好,悬吊在已准备好的一杯约50毫升70
℃左右的硫酸铜饱和溶液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过夜。
(3)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大块晶体。
(4)取出晶体,用滤纸轻轻吸去表面溶液,在晶体的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指甲油,再把晶体放入小盒子中保存。
【注意事项】
1.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2.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3.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问题与讨论】
1.最后形成的大块晶体若不经处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几天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晶体“长大”过程中若不随时修整其形状,会出现什么结果?
3.冷却热饱和溶液时为什么冷却速度慢一点好?
4.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02  实验突破
1.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2.在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需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天平
D.量筒
3.在制备较大颗粒的硫酸铜晶体时,下列需要注意的是(  )
①制备饱和溶液时,要防止溶液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②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③选用晶体时,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 ④过滤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而析出晶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
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
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5.在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利用了________(填“蒸发”或“降温”)结晶法,析出的晶体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剩余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在一个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内,放入一杯饱和的硫酸铜溶液,用细线吊住一块有缺口的硫酸铜晶体浸在溶液中,过几天后观察到:晶体上的缺口________(填“有”或“没有”)了;晶体的质量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此时的硫酸铜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7.(上海中考)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克/100克水)。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
℃时,_______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计算)。
②请写出一种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20
℃时,将20克氯化钠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克。
④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硫酸铜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8.苦卤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氯化镁和氯化钠,下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请你结合教材中所学到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设计一个实验,分别制备氯化镁晶体和氯化钠晶体。
分组实验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蓝 变快 白 蓝 菱 【问题与讨论】1.晶体表面开始泛白,不再具有光泽。硫酸铜晶体在干燥空气中会缓缓风化。 2.根据结晶原理,晶体的生长是溶质在外界加入的晶种表面不断堆积的结果。原有晶体形状不规则,溶质不断堆积后形成的晶体也不规则。 3.冷却后析晶速率较慢,硫酸铜分子有充足时间进行有序排列。各处析晶速率也较平均。虽然生长缓慢,但是基本能够以原有晶核为中心生长。 4.温度、杂质、溶液的黏度等。 5.首先需要是过饱和溶液,才可以结晶。搅拌速度不能快。降温速率一定要缓慢才好。
实验突破
1.D 2.A 3.B 4.C 5.降温 五水硫酸铜 饱和 减小 6.没有 不变 饱和 7.(1)①硝酸钾 ×100% ②降低温度(或加硝酸钾固体等) ③68 ④蒸发结晶 (2)A B>C>A 8.分析氯化镁和氯化钠溶解度特点,因氯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因此冷却热饱和溶液可析出氯化镁晶体,蒸发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法可析出氯化钠晶体。实验设计如下:第一步:将苦卤溶于水,加热至沸腾,配成热饱和溶液;第二步:冷却热饱和溶液至常温,析出大量晶体,主要是氯化镁晶体,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过滤,得到晶体和滤液;第三步:将滤液蒸发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不要蒸干),过滤得到晶体,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可能含有少量的氯化镁;第四步:将第二步制得的晶体再配制成热饱和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可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镁晶体;第五步:将第三步得到的晶体再配成常温下的饱和溶液,再蒸发(不要蒸干)、结晶、过滤,可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共22张PPT)

MING
XIAO
KE
TANG
01知识管理
01基础题
02中档题
04拓展题
01知识梳理
01考点追踪
02复习精练
02知识对比
03实验突破
01实验报告
02实验突破
04典例点拨
01专题概述
02专题训练




分组实验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实验目标】
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器材】
量筒,烧杯,药匙,滴管,表面皿,温度计,显微镜,20厘
米长的细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硫酸铜,
棉花。
实验过程】
1.制备小晶体
(1)往烧杯内加入50毫升常温蒸馏水,并加入研细
的五水硫酸铜粉末,配制成硫酸铜溶液。把装有
硫酸铜溶液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加热过
程中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有少量硫酸铜不能再溶
解,形成热饱和溶液
玻璃棒
石棉网
W
三脚架
实验现象:
①在蒸馏水中加入硫酸铜后,蒸馏水变成蓝色,
颜色随搅拌逐渐加深
②随着温度上升,硫酸铜溶解速率变快。溶液达
到一定浓度时,硫酸铜不再溶解
③烧杯壁上残留的硫酸铜溶液蒸发后形成白色
粉末,附在杯壁
(2)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过滤,直到澄清为止
等待溶液缓慢冷却,覆上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
晚。
实验现象:
静置一晚后杯底出现许多蓝色菱形小晶体
晶体似玻璃光泽,呈半透明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颗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
备用
(2)晶体长大:用线把1颗硫酸铜小晶体绑好,悬吊
在已准备好的一杯约50毫升70℃左右的硫酸
铜饱和溶液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覆上
保鲜膜,防震防尘,静置过夜
玻璃棒
细线
晶核
热饱和溶液
(3)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
大块晶体
(4)取出晶体,用滤纸轻轻吸去表面溶液,在晶体的
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指甲油,再把晶体放入
小盒子中保存。
【注意事项】
1.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2.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3.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沬保温,让饱和溶
液缓慢冷却
问题与讨论】
1.最后形成的大块晶体若不经处理,直接暴露在空气
中几天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为什么
解:晶体表面开始泛白,不再具有光泽。硫酸铜晶体
在干燥空气中会缓缓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