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学案
【作家作品】
1.关于作家
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1920年11月,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等观念的影响。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忧郁( ) 怂恿( ) 蜷伏( )
惩戒( ) 污涩( ) 怅然( )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3)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3.依据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动词。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 ,又会 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 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4.这篇课文写三只猫的故事,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来写的:先写 ;再 ;最后 。这种三层式的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仿照画线句子,完成下列句子。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 ;你也许不会最顺利, 。
【课文探究】
6.这篇课文写了“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请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乐”和“痛”。
7.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分别属于哪一类人 作者对这类人是怎样的态度?
8.作者养猫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阅读全文,完成下面填空。
第一回由快乐→( );第二回更加快乐→( )→( );第三回养的猫给“我”留下深深地( )
9.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产生许多联想,请将你的感受下来。
10.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照应和伏笔,阅读课文填空。
(1)与“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相照应的句子是
(2)写第二只猫“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为后文 埋下伏笔。
【文段精读】
阅读“冬天的早晨”到文章结尾,回答问题。
1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12.“我”为什么会“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
1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4.“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你认为“我”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结果“我”没有做,这说明了什么?作者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要表达什么意思?
1.略。 2.(1)写出了这只小猫的旺盛活力(2)从“小侣”这个词看出“我”对小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把它当成了朋友,失去了,心里是酸辛的。(3)从“若有若无”这个词语看出这只猫在家里没地位,大家不喜欢它。 3.跑 爬 扑 跃 4.猫的来历 叙述事情 抒发感情 5.但你可以最勤奋 但你可以最乐观 6.“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痛”在愤恨、怅然、难过、痛悔、自责。 7.“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8.酸辛 时时担心 怅然、愤恨 悔恨 9.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做调查,主观武断;要平等对待一切生命;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勇于自责。 10.(1)至此,我家永不养猫。(2)第二只猫的失踪 11.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12.原因:因为第三只猫是有余的、瘦弱的猫,不能给人带来半点乐趣,“我”起初就对它没有好印象,于是对它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当后来一只芙蓉鸟被咬死时,“我”就偏听偏信,妄下断语,把罪名横加在它的头上,狠狠地给它惩戒。教训: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处置事情,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13.“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4.“我”完全可以采取弥补的措施,给它吃好一点,待它态度温柔一点;说明“我”对生命的漠视(漠不关心);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共46张PPT)
散文
猫
17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侵占上海租界。身在上海的郑振铎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郑先生热泪盈眶地说:“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直到日军的车队开进校园,郑先生才宣布:“下课。”下课时,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立正的姿势,全体学生全部起立,许久默默无言,只有几个女生在低声啜泣……爱国的烈焰燃烧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郑先生最后一课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教育了千百个后来者。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一
读一读字音
duó
yù
sǒng
yǒng
quán
铎
忧郁
怂
恿
蜷伏
惩戒
污涩
红绫
悲楚
妄下断语
怅然
冤枉
辩诉
chéng
sè
líng
chàng
wàng
yuān
chǔ
biàn
二
写一写字形
红líng(
)
徜yáng(
)
quán(
)伏
zǔ(
)咒
jǔ(
)丧
绫
徉
蜷
沮
诅
魔法记忆:偏旁辨字法,言语上咒骂,为“诅”;失望欲落泪,为“沮”。
三
记一记词义
1.污涩:
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
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
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怂恿、煽动辨析:二者都有鼓动别人做某事的意思。“怂恿”别人做的,不一定是坏事。如:李青怂恿
小刚去上海发展。“煽动”指鼓动(别人去做坏事)。如:在这股阴风的煽动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作斗争对象。
5.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例句:听到那个可怕的故事后,林林总提心吊胆的。
6.怅然:
7.若有若无:
好像有,也好像没有。例句:天黑下来的时候,远处的山峦若有若无。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8.凝望: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例句:湖南一名乡镇干部贪污1.3万畏罪潜逃,16年后自首。
导思1.作者写三次养猫有哪些不同的经历?
导思2:对于所养的三只猫不同结局,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三次养猫
情感变化
关键词:
不可主观臆断
导思3.从文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哲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猫》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
第二部分
(第③一 段):
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
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答案】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
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
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品析第3-14自然段
“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5.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答案】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阅读方法解密
内容能否删除分析法。
判断某个内容能否删除,首先要明白所判断的内容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次明白全文主旨是什么;最后判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还是矛盾。所有内容的安排都要为中心服务。如果发现这一内容可以突出文章主旨,就不能删除;
如果发现与主旨冲突,
就可以删除。不过,此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能删除。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
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
批评什么人?
【答案】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难点小结
重点写我家养第二只猫的经历。首先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写第二只猫的外形、性格,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突出它的活泼可爱。再写猫的亡失,连不大喜欢这只小猫的张妈都觉得可惜,从侧面衬托出这只猫的确可爱,亡失确实可惜。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生动贴切,过渡铺垫自然合理。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
什么作用?
【答案】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第15-34段)
10.
“我”凭什么断定一定是那只猫咬死了鸟
【答案】
猫会吃鸟这是常理,这只猫曾经凝望着鸟笼,所以“我”武断地认定是那只猫咬死了鸟。
11.“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句中的“好像”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
“好像”一词表明“我”认为猫是在吃什么东西根本就是一种猜想,写出了作者因为自己不喜欢第三只猫等情感因素造成武断的认定。
1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答案】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鸟是被它咬死的,并用木棒打它。这个过失因猫的死亡而永远无法弥补。这使“我”良心发现之后感到内疚和悔恨,使“我”更加难过。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阅读方法解密
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结上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照应开头。
内容方面的作用: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③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答案】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难点探究】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答案】第一只猫写得简略,第二只稍详,第三只猫写得最详细,这样安排,是因为三只猫虽然都是弱小的动物,但前两只逗人喜爱,第三只却令人讨厌。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不幸的,都令人同情,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显得更为不幸,更令人同情,这就使得它在全文中处于突出的地位,让人清楚地感知,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手法探究】全文先后写了三只猫,在材料的安排上有
详有略,请写出这些安排的详略情况及其理由。
猫
对
比
(来历)(外形)(性情)(结局)(作者情感)
第一只:要来的
花白
活泼
病死
喜欢→酸辛
第二只:要来的
黄色
活泼
丢失
提心吊胆→怅然
第三只:拾来的
花白
不活泼
亡失
不喜欢→难过、自责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猫的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抓住特征细致描写,描写逼真传神。
作者写了三只猫,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
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
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不仅乱跑,还会爬树,会扑蝴蝶,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常常“蜷伏”,还钻到火炉底下,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对三只猫的描写都抓住了其最明显的特征,且描写逼真。
3.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流浪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第三只猫形态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三是第三只猫懒惰的性情,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形成对比。将大家对第三只猫的冷淡的感情与对前两只猫的喜欢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
,
就更加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读了本文以后的感想: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
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读了本文以后的感想: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
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鴨四五声。
——曾几《三衝道中》
【译文】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前来时所见的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
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译文】鲜嫩的荷叶刚露出尖尖的角,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猫
教案
【课型】 品读课
【教学创意】让学生说话:此课教学依“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 块 层层推进,以教师赠格言、 学生拟格言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 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
2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 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深情
难点:
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 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我们依照“理解”“品味”“感悟”三步来品读全篇。
?
二、理解
?1.?学生朗读,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 作品内容。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这一处猫的动作和描写可谓文笔的精华,它用朴素的言语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形 神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
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
D?“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还衔着一只黄鸟。” ?——
一只凶恶的黑猫。
?3?探讨作品结构:设 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 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4?小结、板块过渡: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
三、品味
?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指导朗读:
?A?“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 ?(学生朗读。)
?D?“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 (学生朗读。)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 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 (4)品味语言。
?扣“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深入到“妄下断语”(没有事实根据地作出判定);设疑、 讨论。
A?“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B?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C.?可怜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D.?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 证据何在
?4?小结、板块过渡。
?一种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无声无形地流淌着,不断积淀,直至喷发。 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有对作品更深层次 的感受甚至有超越作品的感悟。
?
四、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赠格言: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3.
学生自拟格言:
?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 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 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
五、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 写猫呢 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播放美丽可爱的猫的视频)请欣赏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猫 ,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