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的基本理论;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3.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4.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孔子的仁学观念;
2.孔子的教育思想;
3.《论语》的语言风格。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 鲁国 陬邑(今山东 曲阜市 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其书
《论语》是记载中国 古代著名思想家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并称“四书五经 ”。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
④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为己之学
三、课文解析
●
第一章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第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第三章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第四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第五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六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本章大旨】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
●第七章
●子曰:“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本章大旨】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第八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本章大旨】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
●第九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本章大旨】强调学当一以贯之。
●第十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大旨】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第十一章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参考译文】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诲。”
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本章大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五、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子曰:“君子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
而竭焉。”
3.子曰:“
,今之学者为人。”
(二)翻译题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三)简析题
1.简述孔子的仁学观念。
2.简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3.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语》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共48张PPT)
古文
《论语》十二章
12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就不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说明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难点)
(重点)
(重点)
1.
积累文言文词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文言文。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
论语
愠
曾子
吾
三省
传不习
逾
一
读一读字音
lún
yùn
zēng
wú
xǐng
chuán
yú
dài(
)
dān
(
)
gōng(
)
博学而
dǔ
(
)志
二
写一写字形
殆
箪
肱
笃
(一)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三)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动词
温故而知新
得到,动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动词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能够,动词
3.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译,助词
4.其: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们(的),代词
其恕乎
大概、也许,副词
5.而:人不知而不愠却,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并且,表顺承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
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点拨: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点拨: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即“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六)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作补
语,表示达到极点。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3.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4.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5.富贵浮云: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
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作为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7.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像河水一样逝去。
8.匹夫不可夺志: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9.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生活。
10.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且意志坚定。
(七)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导思1.文中哪些句子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该如何更正确地学习?
导思2:
文章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个人修养?找出重点句子加以赏析。
学习
修养处世
关键词:
求知做人
导思3.读完文章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或做人的道理?
蕴含哲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子而》)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注释: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译文:
第一篇
翻译课文
愠(yùn):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注释: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
译文: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
第二篇
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
吾(wú):人称代词,我。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注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
译文:
为:替。
原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注释:
我和朋友相交诚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呢?”
译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第三篇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yú)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注释: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译文: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译文:
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新:新的体会,新的理解。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可以:可以凭借(这一点)。⑤为:动词,做,当。
注释:
第四篇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译文: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则:就。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注释:
第五篇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译文: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注释:
第六篇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译文: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注释:
第七篇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译文: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泛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注释:
第八篇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译文:
三人:几个人,不是实指,虚数。
行:行走。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的)。
注释:
第九篇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译文:
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注释:
第十篇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译文: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注释:
第十一篇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译文:
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仁德。
注释:
第十二篇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案】
“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
;“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
“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阅读方法解密
主观感受题解题法。
主观感受类问题多考查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收获、看法等,答题时可分四步走:一是围绕文章中心,确立自己的观点;二是写出自身的体会;三是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四是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答案】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
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
的诗词句?
【答案】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答案】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
与
“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答案】本题运用词语(句子)能否调换顺序分析法。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1.【难点探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答案】这句话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学习效果的原因不只是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启示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内容,更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难点探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学习内涵?你有怎样的启示?
《论语》十二章
学习
是为
了更
好地
做人
学习方法→第1、4、5、12章
修身做人→第1、2、3、6、
8、11、12章
学习态度→第7、9章
珍惜时间→第10章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
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
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1.立意深远,思想深刻。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出自《论语》的成语积累
1.犯上作乱:犯
,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自《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成语拓展
3.一言以蔽之:蔽,
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自《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