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潭印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三潭印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0: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三潭印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以读为主,注意教、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2.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进行朗读训练。
难点: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
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尝试运用设问、反问介绍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板书“三潭印月”)(教师适时板书)
   2、读课题,注意“潭”的发音。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4、现在就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同位之间互读生字,把难读的字和难记的字形多读几遍。
   3、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
三、解疑、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打开课本,看看课文,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三潭印月”这处景观的?
2、指名说(湖心小岛的来历、三个石塔的样子、“三潭印月”的来历、中秋夜美景)
3、“三潭印月”在哪里?
   指名回答,并朗读相关段落。说说你的体会。
   再指多名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出示图画感受它的美。
4、师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很快地抓住了主要内容,现在咱们就一起去探索美妙景观的究竟吧!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比较组词。
洲(亚洲)境(环境)早(早上)塔(宝塔)
透(透明)堂(公堂)
州(广州)竟(竟然)旱(干旱)搭(搭车)诱(诱人)常(平常)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明亮)的灯火
(弯弯)的月亮
(清澈)的湖水
其乐(融融)
绿树(如茵)
月色(溶溶)
波光(粼粼)
笑语(盈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2-5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杭州西湖的景观之一——三潭印月,一直被誉为像人间仙境一样。回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远远望去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教师适时板书)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下仙境的美妙吧!
二、品读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A、小岛的来历(指名说)
板书:挖、堆、立
(教师适时板书)
“杰作”是指不平凡的作品,这个湖心小岛怎么会被称之为“杰作”呢?
ppt图片,边看老师边介绍。【此处为课件1】
这个小岛美吗?(美)
体会这么美的小岛是由900多年前宋朝苏东坡发动民众创造出来的不容易。你想对创造出这个“杰作”的古代劳动人民说点什么呢?
指名说。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我们不由得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预设:B、石塔的样子
板书:优美、别致
(教师适时板书)
这石塔有什么别致之处?
ppt图片师介绍: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就是采用了水中的三座石塔的图案【此处为课件2】
我们欣赏了石塔的样子,发现了石塔——优美、别致,同学们,你们真棒!找出了这段的关键词,自己体会并把体会读出来了,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方法,抓住了重点词理解课文。
C、学习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师适时板书)
作者一下子勾起了我们了解“三潭印月”的兴趣,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Ppt出示第二段【此处为课件3】
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有什么联系?说说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这样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很快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好奇地想一探究竟,多巧妙呀!这么好的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呢?让读到我们习作的人对我的习作爱不释手,你们说好吗?
3、学习4自然段
A、找找看还有哪段也是这种结构?(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第四自然段也是采用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1)Ppt学法指导【此处为课件4】
那我们能按这个的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吗?(能)
读后小组合作交流交流。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B、全班交流。
C、教师演示小实验:三潭印月
师:边演示边介绍三潭印月的来历,为后文复述作铺垫。
D、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那是一幅怎样的的图景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pt视频【此处为课件5】
E、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你们可真陶醉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指导朗读,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5、真是人间天堂呀!这么美的景观想不想介绍给别人呢?
假如你是“三潭印月”景点的导游,你能向游客说说“三潭印月”的来历吗?
提要求:1)注意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如:“游客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杭州西湖这个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
2)说普通话,介绍时可以用书中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3)能像文章第2、4自然段那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式介绍会更好!
四、拓展
1、美丽的西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景观,它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课前老师搜集有关的资料,我们来看看吧!ppt【此处为课件6】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杭州西湖的图片和资料,与同学交流交流。要像文章第2、4自然段那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理解下列词语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繁花:各种各样的花。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多比喻景色优美的地方。
蓄:储存、积蓄的意思。
别致:新奇,跟平常的不一样。
镂刻:在物体上雕刻。
溶溶:宽广的样子。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二、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答案略)
①“远远望去,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真像人间仙境一样。”
②“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都是上尖下粗,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一只宝葫芦。”
③“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正好照在湖的中心。这时候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火,再把这三个石塔的每一个小圆洞蒙上透明的白纸,这样,灯光倒映在湖水里,不就像一个圆圆的月亮吗?”
④“这时,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
【板书设计】
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
三潭印月
小岛的来历
挖、堆、立
石塔的样子
优美、别致
学习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教学时我紧抓2—4几个关键语段精读理解。在品读的同时,关注表达方式——找出文中的四处问句,学生很容易将其分成两类——由设问句谈构段方式,由反问句的句式变换练习,指导朗读,体验情感,并相机迁出首尾呼应的直接赞美西湖的句子。《三潭印月》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像,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造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三潭印月》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暑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名胜
  2.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一处风景名胜。
  那就是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教师板书“西湖”和课题)
1.学生谈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
。。
  2.让游览过西湖或对西湖有兴趣的同学
谈自己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板书课题《三潭印月》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提示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思考课文围绕“三潭印月”这一景点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2.文中提到哪些景物和相关故事,画一幅图表示出景物的位置,简单介绍这些景物。1).自读课文。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①西湖中央有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小岛。②相传是苏轼带领百姓挖湖堆泥筑成的,并在湖中立了三个石塔。③石塔的别致造型,成了西湖的标志。④“三潭印月”的来历。)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西湖景物,逐步把握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景物。
  三、尝试运用设问、反问介绍景物:
下面谁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注意找出描绘景物样子的词语,突出景物特点。
1.朗读课文,讲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故事。能够运用合适的修饰词语(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隐隐约约”“人间仙境”),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或者故事。
  2.比较问句的不同形式和各自的作用。
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 相传……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因为……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尝试运用设问、反问的表达方式再次介绍景物。
三、交代任务。明确目标:
  1.上一课时,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今天让我们换一换角色,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
  2.下面,请同学从给出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做好准备跟大家汇报,汇报时注意尝试使用课文中生动的词汇。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隐隐约约”“人间仙境”等。
  (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
  (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
  (3)一名曾到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
  (4)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
  (5)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
  3.学生在课上再进行选择,小组交流。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自己也选择喜欢的一个身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第二,对于学生的语文活动教师要引导大家客观欣赏评议,以促使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共同提高。
  2.活动提示:
  (1)西湖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自然景观,“三潭印月”更是承载了许多的文化内涵,所以,配乐朗读应该注意语调舒缓,乐曲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等舒缓的乐曲为宜。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要注意使用口语,注意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注意调动游客的兴趣……比如把问题提给游客,与游客互动,注意语言要幽默生动等。可以对照景点示意图,先对景点进行一个大体介绍,然后按照游览的顺序,一一介绍景点。
  (3)如果以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身份介绍三塔,要提示学生最好有示意图或实物模型,这样介绍更清楚明白。介绍时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交代出石塔的位置、建造的意义;第二,说明石塔的样子。
  (4)以一名游客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要说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苏轼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更具挑战性,需要创造性思维。
  (5)无论以哪种方式介绍西湖的“三潭印月”,都要以课本为依托,注意参考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
备课素材
《三潭印月》说课稿
说教材:
《三潭印月》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首先从杭州的西湖讲起,告诉人们在西湖的中央有一个引入注目的、“人间仙境”般的小岛,传说是苏轼发动百姓挖湖蓄水、筑堤筑岛而成。湖水深的地方还立塔做了标记。接着介绍三个石塔的别致造型。最后说明“三潭印月”名字的由来,并描绘了“三潭印月”天堂般的美景。文章很简短,但作者充分挖掘与“三潭印月"有关的如画的美景、如诗的意境、久远的历史、精巧的设计,使文章短而不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基于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作者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像,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三潭印月”风光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西湖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三潭印月”风光的美。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以学定教、精化训练”教学模式在这节课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三潭印月》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像,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最后,画面定格在“三潭印月”的一张图片上……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愉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配乐朗读,感知美景。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潭印月的。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品读词句,感受景美。
作者充分挖掘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传说,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在刚才的配乐朗读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西湖美景,知道了“三潭印月”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有关“三潭印月”的传说。于是,我又让学生五人小组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三潭印月”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带入那美丽、令人神往的西湖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人间仙境”
“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等词语,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4.总结全文,感悟文法。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两处运用设问——“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起到了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这也是介绍说明常用的表现手法。于是,我引导说:“三潭印月”景色优美,作者的笔触也很优美,文中除了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汇外,我还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请大家默读第二、第四自然段。由此引出两个设问句,以及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相传……
 
(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因为……
这一环节,在学生发现问题并畅所欲言后,得出结论:设问句是自问自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设问句能引起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那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这个句子:    
这时,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笑语声声。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们能从句子中感受到作者那份强烈的情感吗?是呀,这就是反问句,问中有答,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更强烈地表达感情。
这一环节的延伸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文法,掌握设问和反问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并懂得迁移运用。
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美丽的西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景观,它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课前老师搜集有关的资料,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杭州西湖的图片和资料,与同学交流交流。要像文章第2.4自然段那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6、课外作业。
抄写文中的美词佳句,收集赞美西湖的诗篇。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造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再现了课文的画面,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突出了重点难点,是本节课的精华所在。
【教材分析】
《三潭印月》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首先从杭州的西湖讲起,告诉人们在西湖的中央有一个引入注目的、“人间仙境”般的小岛,传说是苏轼发动百姓挖湖蓄水、筑堤筑岛而成。湖水深的地方还立塔做了标记。接着介绍三个石塔的别致造型。最后说明“三潭印月”名字的由来,并描绘了“三潭印月”天堂般的美景。文章很简短,但作者充分挖掘与“三潭印月"有关的如画的美景、如诗的意境、久远的历史、精巧的设计,使文章短而不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二课时。
基于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作者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像,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
”风光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三潭印月
西湖里有三座石塔,象三个宝葫芦一样,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喜欢在石塔的圆洞里点上灯烛,把洞口糊上薄纸,水里就会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绮丽。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
相传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大旱,土地都干裂了,他就发动老百姓,把西湖挖深,让它储存更多的湖水来浇灌农田。湖里挖出的泥,堆成一道长堤和一个小岛。为了便于观察水情,在湖水最深的地方立了三个石塔作为深水记号,三个石塔造形优美别致,上头尖,中间镂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三只宝葫芦。
 
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盘,光辉朗照。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烛,再把石塔上的小圆洞蒙上薄纸,水里就会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绮丽,“三潭印月”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时,灯光从塔中透出,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美景。为进一步提升三潭印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杭州政府于2005年再度对湖中三岛环境综合整治,去除了“三潭印月”周边环境不协调的设施,淡化商业气氛,布设了李卫(清代浙江总督)陈列室,在先贤祠中布设了三潭的历史沿革。恢复“万字亭”等历史人文景观。三潭印月的植物配置,在体现三岛共性的同时彰显个性。以造景见长,春秋为主,兼顾四季,恢复“竹径通幽”、“鱼沼秋蓉”等传统特色景点,充实新优花卉品种,以优雅的水湿生植物美化内塘水面,充分体现江南山水园林的特色。
 如今,三潭印月风光更加旖旎,环境更加优美,它如诗如画,诗韵灵动,画意翩跹,无愧于“西湖明珠”的美称。
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课后作业
一、认识新朋友。
háng
zhōu
jié
chū
huán
jìng


b o
t
(杭

)
(杰



环境


大堤


宝塔)
二、照样子仿写词语。
例:明月如盘
残阳如(

)
月光如(

)
月色溶溶
波光(


)
绿树(
依依
)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盘,光辉朗照。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烛,再把石塔上的小圆洞蒙上薄纸,它们就好像是月亮投在湖面的影子,“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据说,“三潭印月”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第一段话写的是什么
“三潭印月”的名字由来的原因。
2.抄写你喜欢的四字词语。
明月如盘,光辉朗照,欢歌笑语
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
3.把两个问句抄下来。读一读,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四、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3)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
(1)春风送暖,冰雪消融,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4)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多么欢乐啊!
(2)柳树发芽,桃树开花,明媚的阳光普照山河,到处是生气勃勃的景象。
五、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西

西湖三面环山一面靠城,面积5.65平方公里。那一泓脉脉含情、明净鲜活的湖水,就蕴藏在这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层峦叠嶂之中;(鼎足而立的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就像三颗绿色的宝石,巧妙地镶嵌在这碧玉似的镜面上,而苏堤、白堤则像两条飘逸在这镜面上的缎带。)水映山色,山色更加秀媚;山衬水态,水态愈显柔情。山与水美妙和谐地结合,使游人有置身画图中的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天成的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1.查字典填空。
“嵌”是(左右
)结构的字,部首是(
山)。
“鼎”共(
12)画,第六画是(竖折折
)。
2.从文中找出描写湖水的两个词语:脉脉含情、明净鲜活描写山的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3.读文中加(
)的句子。并回答问题。
(1)理解句中带点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并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受。答案略
(2)这句话写的是西湖的什么地方 分别把它们比作了什么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像宝石
苏堤、白堤像缎带
4.作者说西湖是诗,是天成的图画,是美丽的故事。你欣赏过西湖的美景吗 如果没有,可以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西湖。你认为西湖是_____,是_____,是_____。答案略
六、连线。
长途电话
咬文嚼字
冲牛奶
遥相呼应
书库里的老鼠
水乳交融
彩色电视
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