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木兰从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2.用自己的话并尽量用上文中的词语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
3.借助语言文字以及发挥想象,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丰满木兰的形象。感知木兰爱国爱家聪明有主见英勇善战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
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空白”发挥想象,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可以用上文中的好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刚才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共同塑造了一个人,那就是——生,花木兰
2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花木兰的了解呢?指名说。
3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十三课木兰从军,走近这位一千多年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此处为课件1】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可以用上文中的词语;
3
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说说木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我们先完成第一二个目标,
1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完之后,学习生字词,准备展示。
小组展示双横线和田字格中的字,
指导书写“脾”
2
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词语,分行读,你发现了什么?【此处为课件2】
指指点点
赫然在列
焦急万分
愁眉不展
年老多病
无可奈何
女扮男装
依依不舍
千里迢迢
赫赫战功
日思夜想
威风凛凛
预设:按照从军前、从军时、从军后来排列的。
整体感知课文
找出文中提示写作顺序的词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按照这个顺序,根据这些词语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
小结方法。
三.总结
从军前后的木兰会更让你感受到她的爱国和另外的风情,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学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
基础题
1.看拼音,写词语。
cháo
tíng
jiāo
jí
wéi
kàng
pí
qì
xī
rì
(朝廷)
(焦急)
(违抗)
(脾气)
(昔日)
2.词语仿写。
颤巍巍(ABB式)金灿灿
白茫茫
黑漆漆
依依不舍(AABC式):滔滔不绝
心心相印
津津有味
指指点点:(AABB式):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二、选词填空。
发明
发现
(1)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之一,这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2)将士们惊讶地(发现),昔日威风凛凛的木兰将军,竟然是一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三、句子训练。
1.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去从军打仗。
2.木兰挤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份征兵打仗的名单,父亲的名字赫然在列,她不由得焦急万分。(请你也写一句描写心理的句子)
例:看到妈妈生病了,明明的心理又焦急又难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2、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
二、复习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
),她(
)、(
),在前线
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精讲课文: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女英雄花木兰吧!让我们随着课文感受这动人的传说故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试着完成填空。
1、出示:花木兰是一位(
)的女英雄。
【此处为课件3】
2、汇报交流。
学习第二自然段: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
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分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你来读一下。
“理应”是什么意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只能感受到她一点点的爱国,再读一遍。
还觉得花木兰是一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此处为课件4】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
A、自由读。B、指名读。
师: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
可是,古时候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家人又怎会同意一个女孩去出征呢?于是木兰一一(引读)“说服了家人”她会怎样说服父亲、弟弟、母亲呢?请大家做做木兰,先自己准备一下,想好充足的理由。.
小组学生生讨论。
课堂表演:现在老师来做木兰的家人,你们是一个个木兰,谁来说服我。
(弓背咳嗽掳须)父亲:“木兰呀,还是让爹这个破老头子去吧。你还年轻可不能去送死呀。”
(抹眼泪)母亲:“木兰呀,你可不能去呀,战场上都是男子,你怎么抵抗得了他们呢?娘怎么舍得你一个女孩子家上前线去呢?现在,我去跟官府说,咱不去了。”
(拉着姐姐的手)弟弟:“姐姐,不要去,你去了谁教我念书,谁陪我玩呢?”
师:儿呀,我们被你说服了,但是爷娘不在你身边,一路上千万要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如果你是她的家人,你忍不住要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木兰呀,你真是一个(孝顺、为家人着想 为国为家)(教师适时板书:为国为家)
四、
学习第三节
1.
过渡引读:就这样,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漫漫从军之路。从军的路上会一帆风顺吗?
2.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一节。其他小朋友想想木兰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句子“花木兰告别了……赫赫战功。”(指读)【此处为课件5】
3.交流:会遇到哪些困难?
指生说说。
(她来到黄河边------只见黄河波涛汹涌,来到燕山脚下------又见燕山山高路陡。--------她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尽管木兰这样,木兰还是勇敢地来到了前线。
4.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她跋山涉水的画面.)【此处为课件6】
5.师:小朋友,从这“披上战袍,跨上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些词语中(师范读)你觉得木兰怎样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男子汉的英姿勃勃、潇洒)
6.谁来把木兰的英雄气概读出来?
指生读,
指导第一种朗读:语速可慢些,低沉些。
女生(你读出了木兰一路很不容易,很艰难的样子)
指导第二种朗读:语速快些,声音激昂高亢些。
男生 (你读出了木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男子汉的洒脱和勇敢)
齐读(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花木兰)。
7.师述:在十二年的征战中,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8.(配乐想象说话):你听,你听到了什么 (万马奔腾 刀枪拼杀声)你看,(图片1或欣赏录像)看到了什么 (,她披着大红的战袍,骑着战马,手拿着长枪,腰里佩着大刀,在奋勇杀敌。她的大刀一挥,敌人一个个倒下------) 【此处为课件7】
9.范读:“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0.出示卡片:赫赫战功 齐读。理解词语。【此处为课件8】
在这里“赫”是很大很突出的意思,两个赫呢?很大很大很了不起的战功。读好词语。
11.读好这句话。(评读:哟,有的小朋友都情不自禁地竖器起大拇指了。)齐读“在多年征战中-------”
12.真因为花木兰的出色表现,她当上了花将军,你看,军旗上写了个大大的“花”字,背后成千上万的将士都是她的手下。多威武,多神气呀!
13..用朗读来表现她威风懔懔,英姿飒飒的样子吧。
指生读这一节。再配乐齐读。
14..你想把这幕英雄壮举牢牢铭记在心吗?
看图背诵。
15.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花木兰这个战士说些什么?
花木兰呀!你真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教师适时板书:英勇善战)
五、
学习第四节
1.过渡:战争结束,皇帝想把木兰留在身边重用,可是木兰没有接受,她太想念家乡的亲人了。
2.(看图 ):从军十二年,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轻轻捧起书,轻轻接着老师的话读下去,(引读)“脱下……”(心爱 想穿很久了)(想了很久,虽然战功赫赫,她任希望自己是个女儿身)【此处为课件9】
3.(图片2)看图:战士们看到了什么?(教师适时板书:文静俊美)
当将士们到了文静俊美的木兰时,一个个都大吃一惊,有的人忍不住惊叫:
“天哪------
“啊!……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再指生读话(读出惊讶)引读一遍。
4.小结:读到这,你想对木兰说些什么?(相机出示:女中豪杰)(相机出示:巾帼不让须眉)【此处为课件10】
5.读到这里,你认为木兰是英雄吗?
我想说 : 木兰是一位 的英雄。
让我们再一次夸夸她吧!总结板书。(教师适时板书:女英雄)
6. 这是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木兰的英雄壮举吧!
再一次朗读来表达你的敬佩之情。齐读第一节。
六、
拓展
古人把这个动人的故事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诗歌写得押韵上口,生动有趣,想读一读吗?【此处为课件11】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典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喜欢吗?跟老师读一读。
七、
布置作业
我想做:
喜欢诗歌的你:把《木兰诗》读一读背一背。
喜欢搜集的你: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木兰一个,如穆桂英、江姐等,课后请小朋友搜集有关女英雄的故事,开展女英雄介绍会。
喜欢讲故事的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组词的方法区分形近字。
颁(颁发)
袍(棉袍)
梳(梳)
俊(俊俏)
硕(硕大)
抱(拥抱)
流(流水)
骏(骏马)
二、学完课文了,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完成下面的空题吗?答案略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
)。她说服全家,装扮成小伙子,(
)父亲到边疆打仗。战争(
)了十年,木兰为国家(
),成了赫赫有名的(
)。战争结束后,木兰脱下战袍,回到家乡。谁能想到,那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一位年轻的(
)呢?
三、阅读题。
三个和尚(shà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o)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
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ī),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1.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古时候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是 三个和尚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山上的一座庙里。
3.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语是
开始
不久
后来
。
4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水缸里不能没有水。。
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为:三个和尚都开始挑水了,水缸里的水又满了。
【板书设计】
23
木兰从军
女英雄
为国为家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
“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承载着文章的美、情、景,而读者只有通过理解字词句这些语言符号才能领悟文章的内在含义。但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到了自己评价语言的单调、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老师曾经学过一首北朝民歌,记忆深刻,今天想把其中的第一段背给大家听。(师背诵《木兰诗》第一段)
师:你们知道这首民歌写的是谁的故事吗?(生答:“花木兰。”)
师: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前就在中国流传开来,如今又被搬上了欧美银屏,引起了巨大轰动。大家请看:(截取动画片《木兰从军》进行播放)
师:看完动画片,想必你们对木兰有了更深的理解了?今天老师就领大家学习一篇有关花木兰故事的文章——《木兰从军》。(生齐读课题)
师: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谁来说说“木兰从军”是什么意思?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多媒体出示字词):
(1)自由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3)教学2个多音字
(4)去音节读。
(5)开火车读
2检查课文阅读: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读
(3)同学评议
(4)同桌互读
(5)经过预习
,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1、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花木兰的年代,来认识花木兰。课文是这样介绍花木兰的。(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多媒体出示“花木兰是
。”)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木兰到底作了那些事,被人们称为英雄呢?自渎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学生自由读
集体交流: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
(1)展示朗读;
(2)木兰从军的原因:
a朝廷征兵:原来,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情况万分紧急,这时不出征行不行?(生答)
这是为谁而出征?(板书:为国)
b木兰此刻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扣住“焦急万分”来指点:)
“焦急”就是着急?木兰为什么着急?指名说。
读:“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再焦急地读这句话。
再读:“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再焦急地读这句话。
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为谁而出征?(板书:为家)
c就在国家危急,家庭着急的时候,花木兰毅然决定: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板书)
d但家人又怎会同意呢?
这毕竟是去打仗,古诗《凉州词》中说:“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木兰一一说服全家人,她会怎样说服父亲,弟弟,母亲的?
e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父亲、弟弟、母亲。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生自由表达,注意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3)看到这一幕,你认为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花木兰,你真是个——”
体会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图片文字。
尽管家人万分舍不得木兰去从军,可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同意了。(男女生分组读)
老师听出来了,这几个红字你们读的特别好,你们为什么这样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述:从军的路上怎会一帆风顺呢!同学们,在古书中有明确记载: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师读一读,稍稍解释。
师述:同学们,虽然木兰有一身好武艺,但从她的家乡到达前线,要有万里的行程。要想尽快赶到前线,得马不停蹄地赶路,夜里只能稍作休息。在此期间,且要渡国黄河,翻越燕山,真可谓经历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啊!到达前线的路是那样长,充满艰难。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她是如何来到前线的。
引导背诵: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来背诵吗?
尽管这样,木兰还是勇敢地来到了前线,从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理解木兰从军作战时间长,英勇善战,赫赫战功)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仗一打就是十二年,父母盼儿归盼了十二年,木兰总算胜利回乡了。(出示课件,齐读)
从这里你又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
观察图片,将士的表情,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身为女子,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生活中聪明机智,做到了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出示课件“花木兰,你真是——”)
5、你认为木兰是英雄吗?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吧。(生读)
6
、欣赏豫剧:木兰从军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被人们广为传颂,有许多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来赞扬她。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儿童歌曲——《花木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播放歌曲:《花木兰》,师生共同学唱,跟唱。)
四、拓展延伸:阅读关于女英雄的故事。
五、实践活动:
1.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
继续搜集关于女英雄的故事
。
精彩片段
品读课文,丰满木兰形象。
(一)
学习3、4、5自然段,感知木兰的形象。
1
木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边读边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作上批注,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有孝心
抓住怎么能够从军打仗呢?
·有爱心 抓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谁又能违抗呢?
·有主见 读出木兰的打定主意;
·聪明 读出木兰想出女扮男装的方法替父从军。
·爱家
替父从军
·爱国
当兵
引读:年迈的爹爹说:“木兰,战场上刀枪不长眼,将士们死伤无数,你一个女儿家,怎么能抵挡得了?还是让我去吧,我这把老骨头,战死也值。”
木兰:爹爹,_____
______
年幼的弟弟:“好姐姐,你不要去,我舍不得你走,
我是家中的男子汉,还是我去吧。”
木兰:弟弟,
____________
母亲流着泪说:“女儿呀,这可使不得!你是个女孩子,哪能去从军打仗呢?要不咱们去跟官府说说情不去行不行?”
木兰:娘,
____________
望着年老多病的爹爹、年龄幼小的弟弟和满脸愁云的母亲,木兰打定主意说:
_____
______
2小结,木兰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坚定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担当的女子形象。
师述:参战前的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国家;战场上的花木兰英勇善战、英姿飒爽,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的木兰文静俊美,更让将士们刮目相看,惊叹不已,真是一位女英雄呀!故事来自于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辞》。这是节选其中一部分,课下同学们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文。
(二)
从军后的木兰会更让你感受到她的爱国和另外的风情,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学习。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积极的影响。
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木兰代父出征,征战沙场、重试女儿装。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开篇即写木兰是古代英雄。寥寥几笔活化了人物,为日后成为“将军”打下伏笔。接着又以较多笔墨写了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想到了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这是她对亲人的爱。这些是木兰这个人物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日后战场上的勇武、威猛,屡建战功。而最后一段中则急转直下,原来“昔日威风凛凛的木兰将军”却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从而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作者介绍】
《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北朝民歌,文学作品,没有确指。当时威胁中原的大致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应该以匈奴可能性最大,其他的在汉化程度较高。豫剧花木兰中所说是突厥,突厥应该是唐代,可能性不是太大。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木兰诗》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辞》这首在我国广为传诵的诗歌,千百年来像战斗的号角,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家园的安宁。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98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花木兰热。世界闻名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动画片《花木兰》。迪斯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心希望冲破礼教束缚,寻找真正的自己。
“Be
a
man”
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一个现代美术风格的大力女孩形象,伴随着中国的长城、宫殿、古战场、腾飞的巨龙及悠远的东方文化,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木兰精灵古怪、神采飞扬,内心的活力奔涌如泉,她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木兰成为中国女子一种性格、精神、文化的象征后,她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被赋予更多的东西。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与过去的美国动画片截然不同,它的鲜明的东方风格吸引了许多西方观众的注意。画面上的花木兰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面孔,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与美国过去制作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样。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一个小动物一条红色的小龙,也与过去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各种小动物完全不同,这条小龙也是地道中国式的。还有片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也与西方的战争场面不同。中国人重视家庭荣誉,认为个人应该报效国家的固有价值观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严肃的主题与迪斯尼过去热衷于逗趣的风格很不一样。总而言之,别具一格的花木兰故事,让美国人看着十分新鲜。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毕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它也给花木兰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国式的细节。
课后作业
一、字典小博士。
1.廷
查(廴
)旁
,再查(4)画。
2.份
查(
亻)旁
,再查(4)画。
3.脾
查(月
)旁
,再查(8
)画。
二、补充词语。
焦急(万)(分)
千里(迢)(迢
)
赫赫(战)(功)
文(静)俊(美)
女(扮)男(装)
三、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