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诵
元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
2、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说说?知道“爆”字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别写错。在书上描红(P132),提醒写字姿势。
4、让我们把生字带进古诗,一起挑战第一关(齐读古诗)。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了。接下来我要发出第二关挑战[出示:挑战二]。
2、引导学法:同学们,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看一看,这首诗里你有哪些词语不明白的?[出示全诗,相机点击词语]
3、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说)是的,我们一般有三个途径解决:[出示:(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找资料(字典、词典、);(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请教别人。]
4、现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词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吗?[出示诗歌]
集体交流。[相机出示“屠苏”、“曈曈日”、“桃符”的解释]
5、理解了重点词意,现在就请你准备迎接挑战,说说诗句的意思。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学一起讨论。
6、交流理解诗意:[出示全诗]
(1)第一句:
A、谁来挑战第一句?(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B、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板书:热闹、喜庆)指读(2人),男女分别读。
(2)第二句
A、谁来挑战第二句?(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
B、组织交流:理解“入”。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 (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指读(2人)小组读。
(3)第三句
A、谁来挑战第三句?(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
B、指导朗读:太阳给人温暖、光明与希望,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2人),齐读。
(4)第四句
A、谁来完成最后的挑战?(每年春节时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辞旧迎新,表达祝福)强调理解“总”。
B、说到春联,课前老师请大家回去搜集几副,谁带大家欣赏一下?指名说。
老师这里也有几副,我们一起欣赏[出示春联]
(5)小结: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新年时的美好祝愿。《元日》这首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春佳节的热闹、喜庆,谁能完成更大的挑战,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师:三关挑战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接招。
2、课堂练习:[出示:挑战四]。
3、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和对联。
【板书设计】
元
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课后反思】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把握学科本质,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求平衡。
落实课标精神,诵读经典诗文,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理解重点词语,有助于再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借助相关资料,能走进诗人内心,体悟诗情。
二、把握教材本位,在立足教材和适度超越中求平衡。
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搜集其他诗篇及春联,能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把握师生本体,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间求平衡。
教学时,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悟自得。以学生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读中感悟,从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力求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元日》教学设计
一、回顾春节,激生趣
1.师:老师先给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可要睁大眼看仔细哦!(出示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生:过年,春节
师:是呀!刚才那些图片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过年时常见的习俗。那你们家过春节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放鞭炮、领红包、贴春联、放烟花、看春节联欢晚会、穿新衣服……
(师评价:你说得真好!是呀,就连我们大人都会在春节这一天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的确,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咱们过年时少不了的一道精神大餐了。)
2.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会在这一天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等。然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同的朝代,过年习俗也有所不同。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宋朝是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元日)看看诗人如何用区区28个字来写宋朝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明节奏
1.理解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题目第一遍。(生齐读)
师:读了题目,谁知道元日是农历的哪一天?
生:一年中第一天
师:是的,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当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的钟声敲响时,就代表新的一年来临了。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咱们一起再读一遍(齐读题目)
2.初读古诗
师:谁能当个勇敢的孩子,朗读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就行。
(师评价:①你读得真响亮!②你还读出了喜悦之情!③这位同学挺不简单的,第一遍就读正确了,相信学完这首古诗,他一定能读得更好!④第一遍就读得这么流利,看来你的玉溪工作做得不错!⑤可能有点儿小紧张,别急,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
师:咱班全班一起来读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很喜欢古诗!老师也很喜欢呢?老师也想来读读,待会儿你们给老师评价评价,行吗?
(生评价)
3.交流资料
了解诗人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快地理解古诗。
师:关于这首诗,里面还有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生:想
师:这首诗的诗人叫什么来着: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特别有才华,不仅文章写得好,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通过他的努力,这一年他终于当上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这时的王安石特别高兴,心想:手中有了权力,就可以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大年三十的晚上户外飘着鹅毛大雪,户内王安石喝着自家酿的屠苏酒,一杯接一杯。渐渐进如了梦乡。突然,鞭炮声把他吵醒。诗人睁开眼睛,温暖而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斜射在早已准备好的新春对联上,红红的对联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的醒目。这时的王安石睡意全无,披衣而起开始吟诵:(课件朗读《元日》)
三、细品古诗,明诗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听,什么声音?一起说(放鞭炮)
师:春节,人们放起了鞭炮来迎接新一年的开始。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那个词就是指“鞭炮”?(爆竹)
师:请你读一读这行诗。
(指导书写“爆”
拼音bào
跟老师读
点爆竹的时候用什么来点呢?火字旁—“火”
上面是个“扁日”
右边这个字,谁认识?
火+暴
组词)
师:多么热闹的春节呀!请你来读。(指名读)
在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老师想问问你们爆竹的来历?在鞭炮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庆祝过年的?(用火烧竹子)
师:把干燥的竹子聚在一起,用火点燃,竹子在燃烧时,就会发出响亮的爆炸声,所以就叫爆竹。
师:那春节那天什么时候放鞭炮呢
生:当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么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放起了鞭炮。
师:你们家那时放鞭炮吗?
生:放
师:联系你们家过年放鞭炮的情景,说一说那时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到处响起了鞭炮声,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师:是呀!多么热闹的景象啊,请你读——
师:(出示图片)多么热闹啊,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此时人们的心情如何?
生:开心
师:你们能把这种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我从他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人们非常开心。
师:老师也感受到了,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在放鞭炮,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四处响起了鞭炮声,好一片热闹的景象。
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除了放鞭炮,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大人就少不了要——喝酒助兴。
师:老师问你们:古人在过年的时候喝什么酒:谁知道?
生:屠苏酒
师:我们诗中有答案吗?(指名读)
师:同学们,“屠苏酒”是怎么来的呢?
(师介绍)屠苏是一种草,所以苏是草字头。(指导书写“苏”)
屠苏酒就是用屠苏草泡成的,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创制的。喝了这种酒,不但可以消灾、防治百病,还可以讨个吉利。古时候,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喝了酒全身暖洋洋的,就像春天已经到来了。
(指名读这行诗)老师仿佛看到了这种场面。
师:迎着春风,喝着屠苏酒,人们什么感觉?
(日子美好,生活真好)
引读:春风吹着,美酒飘香——
春风暖洋洋地吹着,喝着酒,身上也热乎乎的——
暖洋洋的,心里真舒服——
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品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心中满是喜悦
师:在这天,你会对家人说些什么祝福的话?
想想过年时,你都是怎样拜年?
(生拜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
师:听了你们的祝福语,老师心里暖洋洋的。你从诗中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
生:瞳瞳日
(出示“童”
儿童的童
注意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童→瞳
猜和什么有关?
出示“瞳瞳”
天空非常红,都被太阳映红了)
师:除夕之夜,人们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日出的时候,阳光灿烂,洒向哪里啊?
生:千门万户
师:阳光洒向千门万户,整个大地暖洋洋的。
请同学们自己练读练读。
用你的朗读来使大家看看太阳有多么灿烂
师:阳光洒向千家万户,到处非常灿烂。看到这样的景象,王安石心情怎样?
生:好
师:有阳光,就有温暖,有温暖的地方,生活就更有希望。看到这充满阳光和希望的红日,王安石不禁吟诵——(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在这样阳关灿烂的日子里,古代人们还会举行猜灯谜呢!
师:你们有没有猜过灯谜?
没猜过不要紧!今天,我们就来猜猜灯谜,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灯谜,答案就在这句诗里。(出示:总把新桃换旧符)谁先来?
灯谜一:在老师的提示下做动作猜字
(老师和学生换东西)
师:换东西时要用到“手”→“提手旁”
师:在诗中,人们是把什么换成什么?
生:把新桃换成旧符
师:请你来读读这行诗句。全班齐读
灯谜二:一人一存高,竹影头上摇。——“符”
(指导书写“符”)标点符号
数学课上,我们用了很多符号
我们生活中少不了这些符号
师:王安石说新桃换旧符,什么是新桃,什么是旧符呢?(新桃和旧符都是桃符。在古时候,人们把神像刻在桃木板上,传说桃木可以辟邪,人后把木板挂在大门的两侧,由两大门神来守门,所有的病和灾呀,都进不来。最后演变成我们现在过年时贴的——春联)
师:不管是桃符还是春联都是在祈求全家平安,生活幸福。谁来读读这行诗句。(指名读)
师:孩子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
生:喜庆
师:那就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齐读
师:哇!老师也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
四、诗歌对比,悟诗情
师:同样是过年,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心情是愉快的;那唐朝诗人来鹄的心情又是怎样?(课件出示《除夜》)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来鹄的《除夜》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师:唐朝诗人来鹄过年的心情怎样?
生:不好
师:从哪看出不好
生:相思愁憔悴
师:为什么愁?
生:没做成什么事
师:过年了,诗人来鹄回想过去的一年中什么事都没有做成,新的一年来了他又担心什么?
生:担心新的一年里自己又一事无成
师:想着这些事诗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天亮了诗人脸色憔悴,这时的心情可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愁
师:诗人确实是愁啊!他满腹的才华,却无处可施展,在这样的新春佳节里,他却只能无奈的吟颂:“事关---”(生读)
师:同样是过年,两位诗人的心情为什么完全不一样?
生:王安石当宰相,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而来鹄虽有才华,却无人重用,怀才不遇。
师:现实中的遭遇不同,写出的诗意境就不一样,这也就是所谓“诗言志”的道理
师:王安师用短短的28个字就把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场景描写了出来。
师:诗人的志向就是在全国上下推行新政策,让老百姓过的更好,当时身为宰相的他对做好这件事充满了自信,口中不由吟到:“爆竹——”(生齐读)
师:暖洋洋的晨光中,响起阵阵喜庆的鞭炮声,这时王安石看着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崭新的对联,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忍不住大声吟到:“爆竹——”(生齐读)
师: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带着春节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一起吟诵:“爆竹——”(生齐诵)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走进诗人的心中,每种读都有独特的韵味。
五、背诵古诗,诵诗韵
师:你们想把这首诗永远记在你的脑子里吗?试着背一背吧!(生试着背古诗)
师:谁先来背一背?(指名背诵)
(全班闭上眼睛背一背)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背下了这首诗,真了不起!
六、适度拓展,练语感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这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古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精彩片段
一、了解作者生活,体味诗的深层内含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谁知道他?(指名简单介绍)
(2)、师出示、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给学生介绍王安古创作背景,为的是引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内含。]
根据生活实物,复习生字
爆: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屠:古时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现今指宰杀。
符:古时的符是用竹子制成的。
[想想生活上的事物,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效果。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学习这首诗,重点在于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情感。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春节习俗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ú
tú
sū
táo
fú
(爆
竹)
(屠
苏)
(桃
符)
二、我会填空,写下读诗收获。
(1)读了古诗,我知道了春节的风俗有(放爆竹)(饮屠苏酒)和(换桃符)。
(2)读了(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我知道这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布新)的意思。
(3)读懂词语:查工具书或联系古诗,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爆竹:鞭炮。
除:去掉。
屠苏:屠苏。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瞳瞳日:旭日的光辉普照着。
桃符:门神。
三、阅读
考
晚上,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玲,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不但)要准确,(而且)要迅速,好吗?”“好!”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能不会回答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眼皮一翻,高声答道:“铁重!”“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笑了起来。我一愣,正在犹豫,爸爸又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连忙改口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问话。”
爸爸又考了:“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一样重”。
“哈哈……”大家又笑了。我抓了抓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这回是铁重。”
接着,哥哥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说:“棉花体积大!”“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认真思考;(虽然)是很容易的,(但)应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我点了点头笑了。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给下面带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条。(在括号内写上序号)
闹:①不安静
②吵、扰乱
③干、弄
(1)
否则会闹出笑话。(③)
(2)
方塔街是我市的闹市区。(①)
乘:①坐
②在数与数之间进行乘法运算
③利用
(1)
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③)
(2)
我们一起乘车去公园吧。
(①)
3.联系短文回答问题。
(1)
“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说”句中的“两次教训”是指
①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
。
②
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
。
(2)最后一节里,爸爸教育我,说了两层意思:
一是要听清问题是什么。
二是不论遇到什么问题,
就要认真思考;
既使是很容易的,也应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