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0: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照片。
师:这是谁?(周恩来)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周恩来的文章。
(1)指名读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崛起”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崛”的字形,【此处为课件1】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讲山怎么样呢?(山突起)山突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
(3)说说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盛,繁荣,富强,是为了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坚决而有力地读――(齐读课题)。
为什么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新词:【此处为课件2】
租界
巡警
惩处
吵嚷
帝国主义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3、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四、再读课文,概况课文大意。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éng

xiào
guǒ
chāo
xiě
(欺


(成


(效
果)




填一填。
坚定
坚决
1、只要我们拥有(
坚定
)的志向并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2、哪怕风再大,也依然挡不住修路工人(坚决
)完成任务的决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此处为课件3】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理解“中华不振”。【此处为课件4】
 
(1)指导写字:学习“振”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哪!”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此处为课件5】
二、写话或说话训练。
1.“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2.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3.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三、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四、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1.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2.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父母、为挣钱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五、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奇怪地问”、“心情非常沉重”、“常常”、“沉思”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六、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抄写下列词语。
租界
巡警
惩处
吵嚷
帝国主义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下来再多读几遍。
答案: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④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
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故事。
答案:略
【板书设计】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重情重义)
【课后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在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进而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按“不振——要振(崛起)”进行教学。力图通过层层推进,让学生挖掘出蕴含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旧中国的种种“不振”,感受到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要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应该说这种设计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教材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时存在难度。教学时由于我对学情估计不足,上课时又急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教学人物,因此表现在课堂就出现了老师极尽煽情,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学生却表现木讷;老师表情丰富,学生却是一片木然的状况。尤其是在理解文中“中华不振”的语句时,出现了学生冷场,教师包场的场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追根溯源在于我没有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没有能与文本进行碰撞,没有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自然不能动情,不能勃发了。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繁华、目睹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前三个自然段,感悟周恩来心怀祖国。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知道周恩来离开苏北老家到沈阳的原因。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3)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结合第三自然段中,周恩来亲眼目睹租借地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感悟“中华不振”的深意。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三)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沉思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精彩片段
体会“中华不振”明晰立志原因。
读伯父的话。
指明读伯父的话。
伯父在说这句话时的神情是怎样的?他此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再读这句话。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1)从伯父的话,从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来体会明明是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这是为什么呢?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的情景,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5.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6.读第4自然段,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思考:你能想象少年周恩来在“沉思”什么?你能感受在平静的外表下他内心的波澜吗?
(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思考中华贫穷不振的原因,他在寻求改变中华落后挨打现状的途径。他的内心充满屈辱、悲愤。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祖国的深深的爱。)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五组教材的首篇课文,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作者介绍】
陈沚(1901~1978年),又名明和,丹阳后巷大陈沚村人。我国著名艺术家,出品画为墨龙图,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幼年读过私塾,后学过武艺,机灵人。抗日战争初,他在后巷地区组织起三四十人的抗日自卫团,后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任连长、独立大队队长等职。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第四行署保安司令部短枪队队长。民国30年(1941年)11月,中共路北特委批准陈沚为“特别党员”,派陈沚打入丹阳日伪内。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ín
qióng
chéng

zhèn
xīng
fèng
xiàn
(贫






(振
兴)




二、抄写下列词语。
贫困
繁华
偏要
欺辱
沉思
崛起
抱负
胸怀
优异
成绩
抄写
清苦
获得
奉献
精力
慷锵有力
品学兼优
三、比一比,再组词。
贫(贫穷)
偏(偏心)
欺(欺负)
抄(抄写)
贪(贪心)
编(编写)
期(日期)
秒(分秒)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周恩来可能会想些什么?
答案:略,符合题意即可。
2.周恩来为什么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亲眼目睹中国人在租界所受的屈辱深深刺痛了周恩来,这也是他立下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刺激着周恩来的心,国家不幸才遭受奇耻大辱,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我们可以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
五、课外阅读。
卧薪尝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小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jī)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chōnɡ)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兵败会稽的耻辱。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1、短文写了
这两个人物,重点写了

2、细读第4自然段填空:“卧薪”一词中“薪”指
,“卧薪”指
,“尝胆”指
,“卧薪尝胆”的意思是

3、这篇历史故事,主要写了
的事。
4、研读短文,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概括。
(1)越王勾践转败为胜的原因是

(2)吴王夫差反胜为败的原因是

阅读题参考答案:
1、短文写了
勾践、夫差
这两个人物,重点写了勾践。
2、细读第4自然段填空:“卧薪”一词中“薪”指柴草,“卧薪”指
睡在柴草上,“尝胆”指
尝一尝苦胆,“卧薪尝胆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da. / q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意思是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这篇历史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da. / q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主要写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da. / q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终于转败为胜的事。
4、(1)知耻而进,愤发图强
(2)志得意满,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