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0: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积累感受和经验。
2.课堂上,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3.再在具体的情境中调动起生活体验,结合自身的体验充分读书,在体验中读,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抓词抓句品读,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感情朗读,熏陶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妈妈“哭”里包含着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4.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我和妹妹的顽皮、天真的天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上空,短短一个月间,战火迅速蔓延到全球三个大陆,一时间,多少家庭上演着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悲剧,波兰作家米洛斯拉夫的童年正是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中度过的。每当他回忆起童年时,除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还有一件发生在家中的小事令他难以忘怀。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普通的波兰家庭,走进这件令作者难忘的童年往事中去吧!
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件1]
能读出问句的意味来吗?(再读——齐读)
1、揭示课题,读题,再说说:在那个年代,你希望父亲背袋里装些什么呢?
2、设置悬念:那父亲的背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课件2]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课件3]
2.
指名概括地说。
三、精读,感悟理解。
1.浏览全文,思考:当得知背袋里装的都是家信的时候,我和妹妹的心情如何?(惊呆了、失望、委屈、害怕)
2.联系前文体会,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会惊呆了、失望、委屈?[课件4]

背袋里的东西和我们想象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文,找出文中表现我们心里想法的句子,感受我俩的顽皮、天真的天性。(大块大块美味的腌肉、最好的奢望、每晚睡觉前、盼着、又香又酥;终于、又大又满、口水就禁不止往下流、假装、眯缝着眼偷偷往外瞧)
③带着我们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3.根据前文的学习,不难理解此时,我和妹妹惊呆了、失望、委屈的心情。那我和妹妹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呢?自读第11自然段思考。(指名读文回答)[课件5]
过渡:坚强的妈妈面对一背袋的家信,为何反应如此剧烈,她的“哭”里包含着哪些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读书,细细品味。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划去不正确的读音,再用划去的这个读音组词
①我记不清爸爸的模样(mó

_模型),只听妈妈说他调(diào
tiáo_调皮)到后方去了。
②我们睡不着(zhe
zhāo
zháo__走着、着想______),从门缝(fèng
féng
_缝合__)里眯缝(féng
fèng)着眼睛往外瞧,口水禁(jīn
jìn
___禁止___)不住往下流。
二、写出下面字的形近字,再组词
腌(腌菜
)
医(
医院
)
捂(
捂住)
颊(
脸颊
)
庵_(庵堂
)
知(
知道
)

(梧桐)
___侠_(
侠客)
三、写出表示“哭”的词语五个,不能重复。
  _声泪俱下
泪如雨下
声嘶力竭
嚎啕大哭
潸然泪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2.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感情朗读,熏陶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背袋里装的全是——(家信),面对这一背袋的家信,妈妈的反应较之我和妹妹更为剧烈。
2.回顾上节课内容,填写:我们是(
)、(
)、(
)、(
),而(
)的妈妈却是由(
),再到(
),最终(
)。[课件7]
3.坚强的妈妈面对一背袋的家信,为何反应如此剧烈,她的“哭”里包含着哪些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读书,细细品味。[课件8]
二、精读,感悟理解。
1.自由读第1-4自然段,说说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9](坚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词:独自、总是、终于、向来、从未等体会)
2.联系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坚强的妈妈会在信里写些什么呢?(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期间会发生什么事?会有哪些困难?以帮助学生适时想象)
3.互动交流。
4.这么说,每封家信实质上就是妈妈对家及家人爱的表现。所以,爸爸回来,带的全是家信,则正是爸爸对妈妈(
)肯定和重视,并表达了和妈妈一样的情感——(
)。[课件10]
5.爸爸爱家及家人还在其它方面有体现吗?[课件11]读文,找一找,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一 就、没完没了、啥都忘了等词句体会)
6.由此可见,每封带回来的家信实质上也是爸爸——(对家及家人爱的表现)。对于妈妈来说,没有什么礼物比这更珍贵了。难怪,她看到背袋里的家信,会(
)地小声抽泣,会(
)地掩面哭泣,会(
)地放声大哭。[课件12]
7.让我们带着妈妈这复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吧!
8.对此,我们都能够理解,作者又怎会不明白妈妈这“哭”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呢?让我们将10-11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再读一读吧!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感情朗读,熏陶情感。
1.一背袋的家信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展露无遗,这是一个多么温馨、感人的故事啊!让我们在感情朗读中再重温一遍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篇文章如此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它的内容感人,还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题目设悬,扣人心弦;采用倒叙,层层深入;人物描写,深入人心等。我们不妨也学着作者表达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一件至今让自己难以忘怀的童年经历。
【板书设计】
10
背袋里装的是什么——家信——爱
我和妹妹:盼;惊呆了、失望、委屈、害怕;明白
爸爸:全是;一 就、没完没了、啥都忘了
妈妈:坚强;小声抽泣、掩面哭泣、放声大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课文的第_9___段文字与第二幅插图的内容一致。被袋里装的是信封__,但它装的还是__爸爸对家的牵挂.
二、对号入座


(需)知
(需
)求
军(需
)
(需)要
(
须)眉
(须)发
务(须)
必(须)


(制
)度
(治)冷
统(治)
自(治)
(治)安
(治)理
(治
)疗
(

)定
(制)服
(制
)止
三、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②联系《被袋里装的是什么》的内容,你能说说“家书抵万金”的意思吗?它们都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_家书是爱的传递,是亲人的呼唤,是爸爸生存的最大动力,表达了爸爸对家的牵挂和思念。
【课后反思】
课上完后,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情”。这篇课就是以“情”动人。我的情感、语感没有跟上,学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亲的眼泪都只是课文里的,没有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以信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写信的部分,以“什么细节最能打动你?”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课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几个“全”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写这句话,从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思路确实是想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然。这里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在内容分析上过了,而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是比较好懂的。面对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处,特别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应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思考,却把两个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对母亲哭泣那一段的体会可以说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环节,但是情还未充分激发出来,课就要结束了。
  因此,一堂好课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这一自主的空间包括表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质疑的空间、展现的空间等,并让四大关系、六大原则教学思想在每节课上去兑现、去实践。
教学资源
精彩片段
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
  师:亲人的信一封封地寄到在沙场奋勇拼杀的爸爸手中,读到这些信,他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拿起笔,把爸爸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些出来吧!
  爸爸在行军途中,长途跋涉之后,他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爸爸在激战前夜,战斗即将打响,他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战斗刚刚间歇,硝烟还未散尽,他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负伤流血的爸爸,强忍着疼痛,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战争如此惨烈,生命如此脆弱,拼战沙场的爸爸却没有舍弃这袋信,到这时候,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生:爸爸知道,背回了这袋信,也就背回了爸爸对家人的——(思念、关爱、牵挂)
  师:是啊,了解了这一点,再来读这段话,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齐读第二个打动人心的场景——“被袋里装的全是信”这部分内容)
  一是想象母亲给父亲的信会写些什么。当孩子们盼回了日思夜想的爸爸,并打开爸爸从前线背回的沉甸甸的被袋时,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全是信。究竟是怎样的信让爸爸不辞艰辛背回来?这是教学的一个留白,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用课件形式出示了三封信,开启学生的思路,然后启发学生自由想象母亲在这么多信中还可能会写些什么……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信”这一特殊的物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信,充满着母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信,写满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忧与叮嘱;信,寄托着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祈祷和祝福;二是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为学生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契机,架设了桥梁。抓住这一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同的情形下读这些信的感受,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信”所承载的亲人间的思念、牵挂、关心、祝福……
  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心中的情感在积聚,在升华。是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什么比家人的书信更能慰籍浴血奋战的勇士,还有什么礼物比这用心和情凝聚的书信更值得珍藏?!可见,“白”并非一无所有,空白“言尽”而“意远”,是内容最丰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学生驰骋想象、尽情感悟的空间“空白”。教师选择空白处,让学生凭借语感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超越,是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建构。这种训练,将为构建学生学习能力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说课稿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说课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是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展开。《被袋里装的是什么》,课文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波兰作家回忆小时候家庭里的一件事情,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奔赴前线,母亲每天给父亲写信。父亲在受伤治疗后回到家里,背上背了一个装得满满的被袋。父亲的归来给两个小女儿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希冀,猜测父亲的被袋是否装着她们期盼的可口的熏肉等。夜晚,两个女儿透过门缝看到父亲被袋里的秘密——母亲写给父亲的满满一袋子信。坚强的母亲流泪了,啜泣着直至大声哭泣。
文章以“信”为线索,反应了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这一课的教学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爸爸要背回这一袋信,二是妈妈看到这些信后为什么会大哭起来,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作为教师要在学生和文本中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扎实的完成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学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和重点词,结合语境联系前后文理解透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体验情感,如在研读爸爸为什么背回一大袋信的教学环节,从细节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抓“最打动你的场景”,将学生学习的重点直接引向爸爸终于回来后“欢聚的场景”以及“被袋的东西往下掉”这两部分,凸现了文本的重点,也突现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品味文中情感奠定了基础。其次,围绕关键词语“终于”,引导学生体会它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涉及了深广的内容,战争的残酷,生活得艰辛,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对父亲的期盼、思念,爸爸对孩子们的牵挂,相互间的百感交集都浓缩在“终于”一词中。并以此为契机牵动全文,引导学生浏览文中与此相关的其它内容,使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四个“总是”,
以及对文中三个“全”的理解。深情回顾了父亲不在家的无数个日夜,深入体会了孩子们和母亲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与期盼,这种由细节带动整篇的教学,可以到了“众星拱月”之效。
教学中不仅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还重视语境的营造,如设计“爸爸”在四种场合下阅读“妈妈”的来信,并代“爸爸”给“妈妈”写回信,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让学生进入语境中去体验感情,学会表达。让学生感受家书是一种亲情的传递。它让父亲在残酷的战争中战胜各种困难有种希望与信念支持着他走向最后的胜利。父亲把保存的家信完好的带回来,不仅是“父亲”对家的牵挂,还表明家在“父亲”心中的位置,这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对于母亲来说,这比什么礼物都珍贵。那么妈妈的流泪让学生就好理解。 一是想象母亲给父亲的信会写些什么。当孩子们盼回了日思夜想的爸爸,并打开爸爸从前线背回的沉甸甸的被袋时,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全是信。究竟是怎样的信让爸爸不辞艰辛背回来?这是教学的一个留白,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用课件形式出示了三封信,开启学生的思路,然后启发学生自由想象母亲在这么多信中还可能会写些什么……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信”这一特殊的物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信,充满着母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信,写满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忧与叮嘱;信,寄托着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祈祷和祝福;二是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为学生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契机,架设了桥梁。抓住这一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同的情形下读这些信的感受,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信”所承载的亲人间的思念、牵挂、关心、祝福……
   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心中的情感在积聚,在升华。是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什么比家人的书信更能慰籍浴血奋战的勇士,还有什么礼物比这用心和情凝聚的书信更值得珍藏?!可见,“白”并非一无所有,空白“言尽”而“意远”,是内容最丰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学生驰骋想象、尽情感悟的空间“空白”。教师选择空白处,让学生凭借语感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超越,是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建构。这种训练,将为构建学生学习能力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还设计了配乐朗诵与朗读,能够帮助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语言环境中,与文本对话,更好的感受人物的情感。如读妈妈写给爸爸的信时,配上《辛德勒名单》主题背景音乐,不仅把妈妈在残酷战争中凄凉的心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把妈妈对爸爸的一种思念、担忧、牵挂的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文中结尾用马斯奈的小提琴独奏《沉思》的乐曲也较好的展现了妈妈那种由“小声抽泣——掩面而泣——放声大哭”
这种情感的起伏也通过配乐朗读完美的展示出来。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课题开始设置悬念,将一个大大的问号悬在了读者心头?到底是什么?
“信”是文章的主线,母亲写信,父亲存信,儿女寄信。信里满是母亲和儿女对父亲的思念与担忧,是父亲对家的牵挂。四年不见面,带回来的不是儿女日思夜盼的腌肉,而是一封封“信”,失望、委屈、害怕之后,母亲的泪水让儿女明白了“信”对于父母来说胜过一切。
文章文字通俗易懂,文字流畅,语言朴实,表达含蓄,人物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却是波澜起伏,结尾母亲的“泪”画龙点睛,意义深刻。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援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课后作业
对号入座。
经历
经常
1.玻璃球、弹弓是多数男人儿童时(经历)过的事。
2.周末逛书城对王珊尔来说是(经常
)的事。
希望
奢望
3.爸爸说:“我们的家景并不富裕,你想去美国迪斯尼乐园游玩只是一种(
奢望
)。”
4.取亚洲杯冠军对目前的中国男足来说不是一点(
希望
)都没有。
二、众里挑一(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
1.后来,妈妈终于对我们说了实话。(
C)
  实:a、没有空隙
b、实际、事实
c、真实
d、果实
2.爸爸负伤住进了野战医院。(C

  负:a、担负
b、亏欠、拖欠
c、遭受
d、享有
3.和妹妹惊呆了,失望,委屈……(
D)
屈:a、弯曲
b、屈服
c、理亏
d、冤枉
三、阅读冲浪。
陌生人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到长沙的58次列车。
  我躺在铺位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A):“小姑娘!”我倒过脸,对面铺位上那位陌生妇女扬着手中的一只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B)。
  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我枕边,一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多加一个心眼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女儿,一样留着长头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象得如同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警惕”一词的意思是(C

  A.犹豫不决
B.高兴愉快
C.小心谨慎
D.觉察
  2.根据文意在(
A
)(
B
)两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a)和(
d)
  a.呼唤
b.呼喊
c.道歉
d.道谢
  3.文章最后依据话的含义是(A
)。
  A.“我”体会到那位妇女的慈爱和信任
  B.我”错误地怀疑了妇女,感到内疚
  C.“我”被妇女热心的帮助所感动
  D.把“我”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
4.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一个人出门独行时,该如何处理类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