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黄河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黄河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0: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黄河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
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积累感受和经验;
2、课上,通过抓重点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悟黄河源景色的奇美;
3、课后,走近“保护母亲河”的行动,写下倡议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课件1]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课件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3]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课件4]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课件5]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你能给它们组词吗
  嘹(
嘹亮)
峻(险峻)
缓(缓慢)
缀(点缀)
缭(缭乱

俊(俊美)
暖(温暖)
辍(辍学)
二、请你写出几个与“若有若无”结构相同的词
  _自由自在_____
____人山人海__
三、黄河源的水的特点是___细_____、_____清_____、_____甜______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品味黄河源的美丽。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课件7]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课件8]
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课件9]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课件10]
(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___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11 黄河源
蓝天,白云,
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
鲜艳的花,清澈的水,
深沉的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对号入座
  恋

  怀(



念)旧

恋)爱

念)书
  (

)经


)战
(恋
)家


)叨
  辨

  (

)别


)认


)析
(辨
)识
  (

)解


)论


)护


)手
  奋

  (

)斗


)然


)发

愤)慨
  (

)怒

奋)勇


)恨

奋)进
二、请你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这会儿,我就在云雾中,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小星星了。
  A.
由这句话,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C.这句话与本段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
  ②喝一口黄河水吧,这是那么清,那么甜。
  A.这两个“那么”在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强调___________
  B.用“那么……那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学习这一课,我从体会黄河雄壮的气势入手。背诵描写黄河气势的古诗,欣赏黄河图片,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黄河,足五分钟的前奏,让孩子们激情高涨。接下来,进入课文!黄河源头那几条细细的小溪与奔涌翻滚的黄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落差,一下子让学生的眼睛瞪得圆圆的,那里写满了惊讶与好奇。
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在读课文时,我注重的是由字词入手,带动句子的理解,和段落的理解。在读黄河源的景色时,我抓住了一个“裹”字,先理解这个字的本意,然后再把这个字放入句子中理解,知道这里是说,山上云雾很多,把羊群都包住了,进而体会黄河源所在的地方地势高,云雾浓。在第三自然段,体会黄河源的水有趣时,我抓住了两个“竟”,结合开课时学生的惊奇,体会黄河源水有趣。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又抓住“流过”、“绕过”、“越过”、“汇成”这四个词语体会黄河雄壮的力量,强大的凝聚力。进行小结时,又作者用回顾这些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再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与严谨。这样安排,把学生能读懂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己读,而利用几个点来带动全文的学习,节省了很多时间,效果也还不错。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教学资源
创新方案
《黄河源》教学设计

导入:播放黄河的视频,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师: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
(预设:壮观、雄伟、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师:是呀黄河就是这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十分壮观,那想必黄河源头是否会更加壮观呢?多想去看一看呀!
课件显示“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点读句子,适机评价。

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吧。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者到黄河源后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预设:找到的语句
“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
解释“奇景”和“迷恋”

解读文本,体会情感。
1
师:再读一读这句话,作者所说的奇景指的是哪些景物呀?(预设: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这些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呀,怎么到了黄河源头就变成“奇景”了呢?
2
体会“蓝天,白云”构成的奇景。
请默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一下这里描绘了黄河源头怎样的奇景。
点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语句,教师适机评价。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头脑里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谈,教师适机评价。点读第二自然段。
3
感受鲜花、清泉构成的奇景。
师:蓝天,白云在黄河源头竟然变成了如此美妙的奇景,那鲜艳的花,清澈的水又会构成怎样令人迷恋的奇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边读边批注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自学——分小组交流自学所得——点读谈感受,教师适机评价。
随机教学。
第3自然段教学:抓住泉“细”的特点,感受黄河源头泉形成的奇景,并通过描写体会到作者此时的感受“有趣”。
第4自然段教学:在学生感受朗读的基础上,想象构图,感受此时景物的奇和美。
第5段教学抓住“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来体会作者由疑惑,惊异到兴奋感慨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作者对于黄河源的迷恋。
四 深化情感。
1 师:是呀,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中,欣赏着鲜艳的花,喝一口清甜的泉水,谁会想到这里竟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源头呢?这源头的奇景的确使人迷恋呀!请你再读一读作者的这句感慨吧。(点读,评价)
2 引导朗读最后一句。
说课案
《黄河源》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的文章,但比起很多同类的文章来说,作者在写景的笔触上又并没有极尽文字之美,相反留下了很多空间给读者去想象,去体会。相比较于文字的“惜墨”而言,作者在表达情感方面,作者就显得比较直接明了了,文中多处出现了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如课后习题中要求体会的三个语句和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都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我认为怎样在教学中使得情景交融,让学生再感受“奇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迷恋”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设计思路:
一 整体把握,由“奇”入手。“奇景”是本课教学中学生多景物描写应有的感受,但这些景物如果脱离文章内容,没有黄河这样的背景,可能就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奇”,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将黄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景象刻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再进入文本中所描绘的景物,在这样一种特定的背景下,巨大的反差也就必然会引起学生对黄河源头景物奇的感受了,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体会作者对于黄河源头奇景的迷恋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 以想促读,以情激情。前面提到也许是黄河源头的景色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绘吧,作者对于景物的描写相对来说并不象一些同类文章那样美得不得了,而是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他们独特的感受是促进朗读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而在想象时学生的自我情感也得到了有效的调动,更容易和文本所要体现的情感达到共鸣。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学生如果发挥想象,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再来读文本,感受情感,那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 以学生认识为度,控制教学深度。不同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班级整体上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对于本文的教学来说,一般学生都会和作者“迷恋”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也喜欢上黄河源,如果学生找的资料充分并能理解到位,可能会理解到黄河和中华民族关系或者是保护黄河环境的层面,如果没有,我认为也不应该强求,否则即使把学生引导到了很深的层面,他们也很难真正进得去,还不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体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灵活把握教学深度,尽量让学生对于本课学有所得。
备课素材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
成语】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
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
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波涛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惊涛骇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黄河的诗句】
  1、《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黄河二首》
  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6、《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7、《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8、《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9、《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0、《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lù)卡日曲河的涌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自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是黄河的上游。开始一段河水清澈透明,两岸水草丰美。流到青海高原东部,沿途穿过龙羊峡、刘家峡等不少峡谷。峡谷中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那里已建立了好几个大水电站。黄河出青铜峡,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农田肥沃,草原肥美,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自河口至河南省孟津是黄河的中游。在禹门口,黄河被龙门山所夹峙,急流从只有百米宽的河漕(cáo)中涌出,这就是有名的"龙门"。过风陵渡后,黄河又急转东流,穿过三门砥(dǐ)柱(也叫三门峡)。这里是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所在地。在中游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又有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含沙量剧增,河水变得十分浑浊,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了。
  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黄河的下游,就是华北平原。这里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止河水泛滥,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自郑州黄河花园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两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米,成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所以一旦河堤决口,黄河改道,常常造成灾害。
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可达43.9亿吨,平均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来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输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了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
【黄河源头】:
万里黄河,源头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玛曲)。
  有关黄河的源头,中国史籍中有不少记载。两千多年来,尤其是唐以后,不少人曾涉足黄河源地区,进行过多次有关黄河源头的探索。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未能穷达源头,对黄河源头始终未有准确的记载。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一支60余人的黄河源查勘队,历时四个多月,行程5000公里,查勘后确认约古宗列曲(玛曲)为黄河正源。70年代也有人认为黄河正源为卡日曲,学术界尚无定论。
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状滩地,当地藏胞称"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在盆地西南山坡有众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汇入盆地,逐渐形成一条宽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东北边缘流去。经过宛如满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渐再现规顺的流路,先后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黄河源头涓涓细流,水草丰茂,景色宜人。
课后作业
一、你知道下列有关黄河的诗句吗?试着填一填
  ①
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_。
  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_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先补充成语,再按要求分类。
神机(妙)算
自私自(利)
斗志(昂)扬
阴(谋)诡计
滔滔不(绝)
(垂)头丧气
舍(己)为人 口若(悬)河
褒义词:_斗志(昂)扬
神机(妙)算 滔滔不(绝)
舍(己)为人 口若(悬)河
贬义词:__
_自私自(利) 阴(谋)诡计
_(垂)头丧气
三、读一读,连一连。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索溪峪
黄鹤来去无定所,白云古今拥高楼。
庐山
高山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黄鹤楼
四、阅读冲浪。
“漓江”风光甲桂林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些是桂林山水显著的特点。其中最著名、最精华的便是那被称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漓江。
远眺江面波光粼粼,近看江水如同镜子一般,一眼便能看到那凹凸不平的鹅卵石。夜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它虽没有上海那华丽的灯,也没有上海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可那水两旁的奇峰怪石在灯光的映衬下却显得更加美丽。
乘船游漓江绝对是一种享受,两岸奇峰怪石,数不胜数。这漓江好像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朝大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随着游轮缓缓前进,第一个著名景点——望夫石出现在面前。其形象酷如少妇背着小孩在翘首遥望。这里面还有一段传说:秦始皇时有一个读书人叫贾小生,有一年,他准备考功名,可半途却因旧病不治而身亡。他妻子得知十分悲痛,背着孩子说:“我俩就算变成石头也要看见你父亲回家。”望夫石由此得名。
“……到了漓江最有名的地方了。”随着导游的话音,我举起照相机拍了一张照片,叫“九马画山”。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前面的山峰奇形怪状,像一群奔驰的马,能看出五匹马的人是秀才;七匹马的是榜眼;九匹马的是状元。这里的马千姿百态,有跳跃的、有奔跑的、有饮水的……真可谓:“自古山如画,而今画如山。马图成九首,奇物在人间。”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风光甲桂林。漓江——一条似青罗带般的江。我喜欢你,美丽的漓江。
1.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远眺(tiào
táo)
映衬(cèn
chèn)
蜿蜒(tíng
yán)
绚丽(xún
xuàn)
酷如(kù
cù)
奔驰(chī
ch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远眺——(
远望
)
流连忘返——(
恋恋不舍)
3.这是一篇(
A
)。
A.游记
B.抒情散文
C.写景、状物散文
4.桂林山水的特点是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漓江的特点是
百里漓江、百里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