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格列佛游记(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10个字。
2.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格列佛在充满敌意,奇特,语言不通的小人国,用他的善良,宽容获得了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资料,
[课件1]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
(
<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这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四次经历中的一次----小人国奇遇。
板书课题: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课件2]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小组内说说词语的意思。[课件3]
轻举妄动 一饮而尽 肃然起敬 举止文雅 国泰民安
战无不胜 一知半解 急不可耐 罪魁祸首 号啕大哭
痛苦万状 和颜悦色 宽宏大量
齐读并说说各自理解的词语意思。
3.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课件4]
(1)合作交流,感受小人国的奇特。
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
学情预设:
A.二十辆车装满了肉……一饮而尽(从文中的数量词中,我看到了格列佛的巨人形象,
他在小人国中永远是居高临下的,
无论皇帝还是大臣,格列佛享受着俯视的痛快)
[课件5]
B.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肃然起敬。(原来皇帝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他比大臣们高一个指甲盖,这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高度,在小人国是成为皇帝的重要条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课件6]
师:皇帝自然是体态威严,只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小人国的统治者。可是他到底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找出
C.他容貌雄健威武,张着奥地利人的嘴唇……战无不胜。(作者的外貌描写,让我看到了小人国国王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真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课件7]
(2)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体会之后,互评,在评论的基础上再朗读。
4.教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小人国的皇帝异与小人国臣民的地方,并且感受到了小人国的“小”,格列佛来到了这个地方后,大家接受他吗?他遇到了哪些挫折?最后是怎样和他们成为朋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勾出重点词句并谈谈感受。
学情预设:
(1)这些人急不可耐地……挨近我.(
格列佛给小人国的臣民带来了震动)
[课件8]
(2)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射中了我的左眼。(小人国的臣民对他充满了敌意)[课件9]
(3)但我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恐惧……从我的口袋里放出。(引导学生说出“和颜悦色”“轻轻”“一个一个”等词表现出他的宽容,善良让小人国的人万分感激)[课件10]
指导朗读并演一演。
小结:格列佛来到一个神气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给这个小人国的臣民也带来了震动,最后格列佛用宽宏大量赢得了小人国的任对他的好感。
5.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片段
(1)引导学生回顾复述的方法
(2)学生练习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时要变化人称,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课件11]
6.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大家互相说一说。
作业:课外读一读《格列佛游记》
【板书设计】
16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小人国的“小”
宽宏大量 赢得尊重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或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慧骃国(国名),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
2.《格列佛游记》作者是斯威夫特,主人公是格列佛。
3.
格列佛先后到了那几个国家(按顺序写)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
【课后反思】
我觉得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外乎普及文学常识和教会读书方法两个要点,所及每一堂课外阅读课我都涉及到作者、国籍、主要内容这些基本的常识,要求学生掌握。还有,读书要思考,所以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说出来,记下来,不管正确也好,错误也罢;幼稚也好,成熟也罢,都要留下点自己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这是培养自信的手段,也是将来做学问的前提,自己的能力有限,可以跟别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制作读书卡是一个快捷简便的收集资料的好方法,所以我想通过本节课将这个方法教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讲故事、评价格列佛、谈感受都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我终于摆脱了以我为主,和几个好学生“霸占课堂”的习惯,这是一个进步。但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合作学习总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每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不是好学生占了主导地位,就是乱喳喳一气,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也许是学生准备不充分,也许是分组不均匀,也许是小组内部分工不明确,还不知道该怎么学……总之,我的感觉就是小组讨论学习的难度很大,不知怎样才能让它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2、书的主题特色没有讲深、讲透。本书的特色是讽刺和影射,因为考虑到讲解这一点要准备很多资料,如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形势等,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所以没有将本书的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谈了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看法,对于本书的价值理解的未免肤浅了点,今后还有重读的必要。
3、因为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所以课堂语言有罗嗦、不准确的地方,反应太慢,显现出课堂驾驭水平能力不高,还有待于加强锻炼,进一步提高。
总之这节课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我会虚心听取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加以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学资源
精彩片段
《格列佛游记》和中国的《镜花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主人公航海过程中所到的奇异国家,看到的怪异风情。试着分析分析。
1、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在
1726年创作了的《格列佛游记》,而生活在乾嘉年间的清朝小说家李汝珍则于1820年创作出了《镜花缘》,两个生活在不同世纪、不同世界的人却写出了异曲同工的作品。他们都是采用游记体裁结合幻想的形式,描写了一些光怪陆离的异域国家用以对各自国家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观点的差异,两部作品在各个方面也存在不同,他们都带有各自的时代与地域烙印,也被寄予了作者不同的期望与个人感情。
2、两本书的相同点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都是批判现实类的作品,因此,两位作家的创作动机是相同的,斯威夫特不满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掌权初的黑暗现实,李汝珍则对清王朝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和腐败的官场作风表现出不满;其次,在两部作品中,很多幻想出来的国度也会不谋而合,例如,两部作品中都有小人国,国民都十分矮小,《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镜花缘》中的长人国的国民都是身材高大的巨人,还有前者中飞鸟国能升能降,后者中翼民国可以飞翔等。不仅很多幻想出来的国家相似,作者创作出这些国家的目的也是相似的,在一些国家里,国民身上集中了作者看到的人性的弱点,国家运作上也集中了作者看到的社会现实的病态;而在另一些国家里,国民身上则集中了作家所期望的“人”身上应该具有的品质,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也是作家所提倡、所期盼的。作者把他们期望中的社会融入到幻想的国度中,利用虚无的世界来表达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勾勒与期盼。最后,两位作家在写作手法上也一致采用了讽刺与夸张的手法,他们语言辛辣,讽刺的针对性也很强,给读者的感受就是读起来很畅快,看起来很舒心,让人在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愤懑与不满。
两本书的相同点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都是批判现实类的作品,因此,两位作家的创作动机是相同的,斯威夫特不满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掌权初的黑暗现实,李汝珍则对清王朝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和腐败的官场作风表现出不满;其次,在两部作品中,很多幻想出来的国度也会不谋而合,例如,两部作品中都有小人国,国民都十分矮小,《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镜花缘》中的长人国的国民都是身材高大的巨人,还有前者中飞鸟国能升能降,后者中翼民国可以飞翔等。不仅很多幻想出来的国家相似,作者创作出这些国家的目的也是相似的,在一些国家里,国民身上集中了作者看到的人性的弱点,国家运作上也集中了作者看到的社会现实的病态;而在另一些国家里,国民身上则集中了作家所期望的“人”身上应该具有的品质,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也是作家所提倡、所期盼的。作者把他们期望中的社会融入到幻想的国度中,利用虚无的世界来表达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勾勒与期盼。最后,两位作家在写作手法上也一致采用了讽刺与夸张的手法,他们语言辛辣,讽刺的针对性也很强,给读者的感受就是读起来很畅快,看起来很舒心,让人在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愤懑与不满。
备课素材
【作者简介】
乔纳森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
“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臣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夫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创作背景】
作者乔纳森 斯威夫特于1710年至1714年间,曾出任以罗伯特 哈利及亨利 圣约翰的托利党的公共关系官员,后来政党交替,辉格党上台,托利党党员被清算。于是作者透过第一部小人国的历险暗讽当时的政治。其次,作者后来到爱尔兰任教,爱尔兰当时受到英格兰的高压统治,于是作者透过第三部诸岛国游记反映爱尔兰农业的衰败。
【主题思想
】
小说第一卷中所描绘的小人国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国的缩影。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息的斗争和对外的战争,实质上只是政客们在一些与国计民生毫不相干的小节上勾心斗角。
小说的第二卷则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小说的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代英国哲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历史家等。
小说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连串问题而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法律的虚伪和不择手段以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等。
综观小说的全部情节,《格列佛游记》政治倾向鲜明。它的批判锋芒,集中在抨击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嘉德勋章】
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是授予英国骑士的一种勋章,它起源于中世纪,是今天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骑士勋章和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国君和最多25名活着的佩戴者。英国君主还可以授予少数超额佩戴者(包括王室成员和外国君主)。只有国君可以授予这枚勋章。不象其它勋章那样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佩戴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 ”(“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要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它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有三个级别最高的勋章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在这三个勋章中嘉德勋章适用于英格兰,它也是这三个勋章中地位最高和最古老的。适用于苏格兰的勋章是蓟花勋章,这枚勋章至少从16世纪开始设置,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传说甚至说源于8世纪,不过这个传说不可靠),其今天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是1787年设立的,但是爱尔兰独立后这枚勋章就停止了(其最后一位佩带者逝世于1974年)。
【《格列佛游记》讽刺对象分析】
1、对英国政坛的讽刺
小说第一卷中的利力普特是作者参照现实中的英国按12:1
的比例创造出的小人国,小人国虽小,但机构健全,其实就是袖珍版的英国社会。小人国的国王爱慕虚荣、自高自大,政客们明争暗斗、乐此不疲,格列佛从俯视的角度看这个小人国的社会,凸现了小人国政治的可笑与荒诞,有力的讽刺了当时的英国政坛。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对英国政坛讽刺的内容之一是小人国在给格列佛的文件中的措辞:
“本国国土广袤,整个天下都属我国所有。我国皇帝英明神武,身材高大,脚踏地心,头顶太阳。他微微一点头,
天下便为之颤抖;
他像春天一样温暖,像夏天一样凉爽,像秋天一样成熟,像冬天一样严肃。
”事实上,小人国高大的皇帝在格列佛面前只是一个“小人”而已。广袤无垠的领土只不过是方圆12英里的弹丸之地,小国家的自大在这里显得可悲可笑。小人国的政坛有两个政党,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是鞋跟的高低,双方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互相之间仿佛仇人一样。国王倚重低跟党,王子倚重高跟党。由于对吃鸡蛋先打大头还是小头的意见不一致,小人国发生多次内战,后来由于这一问题和邻国也发生了战争,双方均死伤惨重。在这里,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作者对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长期斗争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对宗教争端引发的英法战争的讽刺。战争使小人国遭受极大的损失,同样也给英国,特别是底层社会的人民造成了损害。
2、对殖民统治的讽刺
小说中关于勒普塔的内容被后人指出缺乏严密的逻辑和动人的想象力,是小说的败笔之所在。事实上,这部分内容讽刺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压迫,其讽刺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地处云端的勒普塔在陆地上拥有许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要按时纳贡,否则就要遭到惩罚。勒普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压迫者,一旦遇到反抗者勒普塔就会停在他们的天空,
遮住阳光和雨露,并向反抗者投掷巨石。如果这些殖民地还不屈服,飞岛就会落下残暴的毁灭整个殖民地。勒普塔上的人从不劳动,
只仗着自己的特殊能力坐享其成,这是赤裸裸无耻的权力。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就是这样,另外当时世界上的其他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统治也是这样,作者在这里影射并有力的讽刺了殖民者的卑劣行径。[3]
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
在小说诞生的那个年代,
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依旧艰难,资产阶级为了赚取钱财在国内大肆建立工厂,压榨剥削劳动人民,
在国外通过战争建立殖民地以掠夺原料和开拓市场。这些资本主义的做法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
又给殖民地人民造成创伤。同时,
资本主义的贪婪本质使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横行,人们为了金钱你争我夺,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作者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在小说中将恶习满身的野胡归为同类,以讽刺资产阶级的拜金丑态。小说中智马向格列佛说,
野胡痴迷于一种闪光的石头,
总是在田野中不停的寻找、挖掘、掩藏、抢夺这些石头。而且,
令智马哭笑不得的是就算给五只野胡足够五十只野胡吃的粮食,
它们也会为了独占粮食而互相抢夺打斗。另外野胡总认为抢来的食物更美味,对于抢到的食物,它们会吃的无比贪婪。这些丑态都会让人想到格列佛向智马讲述的资产阶级的生活,野胡对发光石头、抢来的粮食的癖好与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贪图享受的生活方式是一样的。作者借野胡的丑态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使读者对资产阶级的腐朽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yóu
kè
xiān
fān
zhī
tǐ
yì
lì
(
游客
)
(
掀翻
)
(
肢体
)
(
毅力
)
2.我能用组词的方法辨析形近字。
祸(
灾祸
)
剑(
宝剑
)
辆(
车辆
)
妄(
妄想
)
锅(
铁锅
)
捡(
捡起
)
俩(
咱俩
)
忘(
忘记
)
3.课文内容我知道。
(1)格列佛在_苏门答腊_遇到了可怕的风暴。
(2)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吃饭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皇帝下令他的厨师和管家把酒菜送给我。他们早已作好准备,一听到命令就用一种轮车把饮食推到我能够得到的地方。我接过这些推车,一会儿就把上面的东西吃了个精光。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只够我吃两三大口;每辆酒车上有六小陶罐的酒,我把它们倒在一起,一饮而尽。
(3)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提示:格列佛还会来到巨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