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0: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诵读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巨大概括力,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准备了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本诗作者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动画视频,感觉学生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尽管我准备充分,上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
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教材简解】
陈子昂二十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武则天时,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武攸宜根本就不懂军事,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 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初唐四杰在诗坛上吵闹了一阵,什么也没留下就悄然离去;与他同代的张若虚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后也悄无声息,没有在理论上对诗歌创作进行任何的探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国胜景他又无法看见,李杜元白以及王维、高适、岑参等诗坛梁柱那时还一个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问与沈佺期之流都干了些什么 都写了些什么诗 不过是些吟风弄月邀媚取宠的应景之作.在盛唐与初唐之间,只有他陈子昂一人为改变萎靡诗风冲冲杀杀,只有他一人在单枪匹马地鏖战,“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诗人只有雄心和宏愿,没有盖世神功,他不是独孤求败,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与堕落的宫廷诗的斗争中多少有点显得力不从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怆然涕下” 短短四句,有如阵云深拥、万幕不哗,是何等的深沉抑郁!复如千林振响、万马奔腾,又是何等的悲愤激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独行者,也看到了一个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伤者.毫无疑问,陈子昂是诗坛上的孤独大侠,他一人一剑,在初唐与盛唐之间继往开来,依靠挚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战斗激情,终于用理论和实践清除了宫体诗的浑浊污垢,开辟了通往盛唐的路.(完)
诗人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遭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政策而下狱.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课后作业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5、“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案: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4、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6、“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7、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9、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0、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