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计24分)
1、王莉同学都南京旅游,看到南京市新街口广场上矗立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导游告诉她孙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历史贡献有(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指的是(
)
A.西方列强
B.满族人民
C.满清贵族(清政府)
D.少数民族
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提到:“(1903年)梁启超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材料中梁启超提出的“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一观点随后有哪一历史事件实现(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B.中国开始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
C.
中国的社会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D.中国依然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前六七年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主义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
B.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D.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6、关于护国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恢复共和体制的斗争
C、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D、日本对护国运动采取两面政策
7、孙中山号召兴师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北洋军阀力量强大
B.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C.国民党力量涣散
D.孙中山不在国内
8、1915年袁世凯称帝心切,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其中没有接受的一条是(
)
A.承认日本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B.延长日本这.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是期限为99年
C.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D.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
9、新文化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
)
A.尊孔复古的逆流
B.资产阶级的统治
C.文言文的表达形式
D.封建迷信思想
10、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
)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B.以《新青年》唯一阵地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二、组合列举(每小题2分,计18分)
13、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与沧桑。
(1)提示词: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城市——
(2)(1)提示词:辛亥革命首义地
城市——
(3)(1)提示词:中华民国的新首都
城市——
14、结合所学知识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4)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5)新文化运动中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
(6)《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
三、材料解析(15题16分、16题20分、17题22分)
15、同学们在学习完了1840年到1912年的历史后,绘制出了中国近代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1)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方框中未填部分的内容。(6分)
(2)“师夷长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这种思想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萌发的?(4分)
(3)请问后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分别写出代表人物是什么?(6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
西方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材料三
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材料一中的1915年《敬告青年》一文的发表,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中胡适等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有何具体行为?(8分)
(3)你如何看待胡适对“西洋近代文明”和“东洋旧文明”的态度?(2分)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大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皇冠落地,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材料二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三
“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人们举起大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
(2)某中学举办了以“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宣传专栏。专栏中所配图片和内容与主题不相符的是(
)(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6分)
(4)材料一中的“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皇冠落地,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5)请问材料三中的“公真第一人!”
“公”
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发生?(6分)
(6)阅读上述所有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的感想。(2分)
第二单元答案
1、B
2、C
3、C
4、A
5、D
6、D
7、C
8、D
9、A
10、B
11、D
12、B
13、(1)上海
(2)武昌
(3)
南京
14、(1)《狂人日记》
(2)中国同盟会
(3)兴中会
(4)民主、科学
(5)陈独秀
(6)胡适
15、(1)“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2)魏源
。一些知识分之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提出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分别是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
16、(1)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提倡民主,反对专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胡适等人存在对西方文明的绝对肯定和对东方文明绝对否定。
(4)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传。
17、(1)辛亥革命
(2)D
(3)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4)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影响较少。
(5)宋教仁。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大肆屠杀镇压革命党人。
(6)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缺乏坚决的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