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年级语文第三组9 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三年级语文第三组9 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5 21:3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1.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具学具】:
与两首古诗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授课类型】:古诗精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促、深”等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叶绍翁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课件出示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课件配乐吟诵
  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金秋时节诵诗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忆、异、逢、佳、倍、遥、插、遍”等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诗引入新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课件板书:思乡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课件出示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课件出示题目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圆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深华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梧叶
儿童
夜书所见
景物
人物

秋风 灯明
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
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身)

思念亲人。
【教学反思】: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着力培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在老师的范读指导下,划分出节奏。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学生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秋夜所见》中,作者通过感受了“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感油然而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家乡兄弟登高插茱萸,唯独少了作者一人,以此可以感知作者此时的孤独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用景物描写而思念亲人的话题,如、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此时我不禁___________。让学生即兴小练习,效果不错的。
【我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