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外国诗两首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同学们,美丽的大自然有高山大河,有蓝天白云,还有花鸟虫鱼,如果我们用心去欣赏,会发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可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外国诗,探究美丽的大自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3、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
2
3
4、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4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作者名片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作者名片
教学目
文体常识
田园诗,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栖息 树篱 蝈蝈 蛐蛐
掌握字音
lí
guō
qū
qī
草茸茸 喧响 微漾 沉浸
xuān
yàng
róng
jìn
理解词义
栖息:
喧响:
沉醉:
昏昏欲睡:
发出喧闹的声音,喧闹声。
沉迷于某样事物。
精神模糊,想睡觉。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欢嚷:
欢叫。
沉浸:
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新课讲解
欣赏《蝈蝈和蛐蛐》
同学们,蝈蝈和蛐蛐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昆虫,它们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首先倾听这首诗的朗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倾听大地诗歌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读的像录音中那样有感情呢?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练习的方法: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有感情。
倾听大地诗歌
你能说一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吗?
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的活泼可爱。
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像个音乐家在唱歌。
我能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
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带来人们美好享受。
……
倾听大地诗歌
同学们,蝈蝈和蛐蛐怎样带来人们美好的享受呢?请大家仔细品读这首诗歌,然后结合下面的问题,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欣赏大地歌声
结合全诗思考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对蝈蝈的描写,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1
欣赏大地歌声
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诗中出现的意象:大地、鸟儿、树林、草地、树篱、蝈蝈、火炉、山上。
2
欣赏大地歌声
这些意象营造出乡村一年四季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活力的优美意境。
豪华的盛夏,蝈蝈唱出的美妙的乐音。
寂寞的严冬,蛐蛐在炉边弹起美妙的歌儿。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3
欣赏大地歌声
作者为什么描写盛夏的树林、草地、树篱等景物?
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4
欣赏大地歌声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蝈蝈“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
欣赏大地歌声
描写蝈蝈的时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蝈蝈怎样的特点?
5
写蛐蛐的歌儿时,描写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和严霜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欣赏大地歌声
6
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蝈蝈和蛐蛐唱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形象?
在生机勃勃的夏天,蝈蝈更加高兴了,它有时隐藏在阴凉的树林里引吭高歌,有时候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低声吟唱,有时候站在豆棵上边吃边唱。它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又夜幕降临了,有点口干舌燥没关系,伸头喝几口叶片上的露水,歪头倚在草丛休息一下,不一会草丛里又响起了欢快的歌声。
7
欣赏大地歌声
在寂寞寒冷的冬天,各种昆虫都藏匿起来休息去了,小小的蛐蛐却不甘寂寞,它悄悄地隐藏在火炉边,当火炉燃起,室内逐渐温暖的时候,蛐蛐搬出自己的琴儿,先是轻轻的调试音调,然后弹一个小夜曲,等逐渐进入兴致以后,它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什么圆舞曲,什么协奏曲,什么快板,哪个好听,就弹哪一个。引得人们四下寻找,真怀疑夏天要到了,蝈蝈又来了。
欣赏大地歌声
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1
理解大地诗歌
最后作者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有什么作用?
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点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主题。
2
理解大地诗歌
《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3
理解大地诗歌
新课讲解
欣赏《夜》
同学们,俄罗斯乡村的夜晚是怎样的呢?我们首先听诗歌的朗诵录音。边听边用心感受俄罗斯夜晚的美丽景色。
倾听夜的赞歌
同学们,请你说一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吧!
倾听夜的赞歌
我感受到俄罗斯乡村的美丽景色。
我感受到俄罗斯乡村的静谧。
我感受到诗人宁静的内心。
我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的热爱。
……
同学们,俄罗斯的乡村夜晚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语句,自主探究下面问题:
感受夜的美丽
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描写了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小溪、明月、大河、青草。
悄悄的河水,幽暗的松林,沉寂的夜莺,不再欢嚷的长脚秧鸡,轻轻歌唱的小溪,银波微漾的小溪,撒下光辉的明月,银星万点的大河、浸水的青草。
1
感受夜的美丽
这首诗歌表现了俄罗斯乡村的“夜”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2
表现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静谧: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感受夜的美丽
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美丽:
感受夜的美丽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这句话运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感受夜的美丽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俄罗斯夜晚的静谧。
3
体会一下,“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感受夜的美丽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月色的美丽。
4
请同学们任选一节,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看谁想象的更丰富,更形象。
第一节:夜幕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河水悄悄停止了流淌,逐渐做起了美丽的好梦,幽暗的松林顿时不再吵闹,仿佛害怕吵醒小河似的。美丽的夜莺欢唱了一天,也该休息了,它趴在柔软的草丛里,思索着明天要唱的歌谣。调皮的长脚秧鸡本来想高歌一曲,一看大家都休息了,只好低下头拍拍孩子们的小脑袋,小声说:“我们明天再唱吧。”
5
感受夜的美丽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体会诗人心境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所以,这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1
这首诗在描写夜景的时候,运用了写作手法?
体会诗人心境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小溪等当做人来写,描写的生动形象。
(2)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第一节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
2
体会诗人心境
(3)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第二三四节,运用反复的手法,描写美丽的月色,两次写到“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同学们,我们原来学过同类题材的诗歌,郭沫若的《静夜》,你还记得吗?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将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说一说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对比阅读诗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对比阅读诗歌
共同点: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
不同点: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这首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练习
1、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
树篱( ) 栖息( ) 草茸茸( )
喧响( ) 撒下( ) 沉浸 ( )
lí
qī
xuān
s
róng
jìn
课堂练习
2、选词填空。
沉浸 沉醉 沉寂
(1)夜莺的歌声( )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 )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3)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 )在梦乡。
沉寂
沉醉
沉浸
课堂练习
3、试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
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夜》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课堂练习
4、链接中考——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堂练习
(1)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
“贴”:向往与期待。
“ ”: 。
“ ”: 。
摸索
痛苦和仇恨
轻抚
热爱与幸福
课堂练习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
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课堂练习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课堂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人,心中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花鸟虫鱼,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活泼可爱;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静谧美丽,情趣无穷,希望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乡村,假期多到乡村走一走,看一看,也许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澈、宁静。
布置作业
1、搜集背诵描写乡村诗词名句。
2、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外国诗两首
充满生机
盛夏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大地的诗歌
蝈蝈的乐音
严冬
蛐蛐的歌儿
静谧
美丽
热爱自然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题 外国诗两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济慈、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3、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4、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2、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美丽的大自然有高山大河,有蓝天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还有花鸟虫鱼,如果我们用心去欣赏,会发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可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外国诗,探究美丽的大自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 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由图片和优美语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1、了解济慈、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发挥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3、揣摩诗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4、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作者名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2、文体常识田园诗,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4、理解词义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喧响:发出喧闹的声音,喧闹声。沉醉:沉迷于某样事物。昏昏欲睡:精神模糊,想睡觉。欢嚷:欢叫。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识记作者介绍、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识记文学常识。掌握基础知识,为赏析诗意做铺垫。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欣赏《蝈蝈与蛐蛐》(一)倾听大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同学们,蝈蝈和蛐蛐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昆虫,它们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首先倾听这首诗的朗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播放朗诵录音。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读的像录音中那样有感情呢?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练习的方法:(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有感情。你能说一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吗?点拨:只要大胆说出感受,合情合理即可。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的活泼可爱。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像个音乐家在唱歌。我能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能感受到蝈蝈和蛐蛐带来人们的美好享受。……(二)欣赏大地歌声同学们,蝈蝈和蛐蛐怎样带来人们美好的享受呢?请大家仔细品读这首诗歌,然后结合下面的问题,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1、结合全诗思考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有什么作用?点拨:引出下文对蝈蝈的描写,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2、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点拨:诗中出现的意象:大地、鸟儿、树林、草地、树篱、蝈蝈、火炉、山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乡村一年四季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活力的优美意境。3、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点拨:豪华的盛夏,蝈蝈唱出的美妙的乐音。寂寞的严冬,蛐蛐在炉边弹起美妙的歌儿。4、作者为什么描写盛夏的树林、草地、树篱等景物?点拨: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5、描写蝈蝈的时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蝈蝈怎样的特点?点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蝈蝈“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6、写蛐蛐的歌儿时,描写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和严霜有什么作用?点拨: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7、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蝈蝈和蛐蛐唱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形象?点拨:在生机勃勃的夏天,蝈蝈更加高兴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有时隐藏在阴凉的树林里引吭高歌,有时候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低声吟唱,有时候站在豆棵上边吃边唱。它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又夜幕降临了,有点口干舌燥没关系,伸头喝几口叶片上的露水,歪头倚在草丛休息一下,不一会草丛里又响起了欢快的歌声。在寂寞寒冷的冬天,各种昆虫都藏匿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休息去了,小小的蛐蛐却不甘寂寞,它悄悄地隐藏在火炉边,当火炉燃起,室内逐渐温暖的时候,蛐蛐搬出自己的琴儿,先是轻轻的调试音调,然后弹一个小夜曲,等逐渐进入兴致以后,它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什么圆舞曲,什么协奏曲,什么快板,哪个好听,就弹哪一个。引得人们四下寻找,真怀疑夏天要到了,蝈蝈又来了。(三)理解大地诗歌同学们,作者要通过这首优美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反复朗读诗句,合作探究下面问题。1、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点拨: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2、最后作者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有什么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点拨: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 ( http: / / www.21cnjy.com )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二、欣赏俄罗斯之《夜》(一)倾听夜的赞歌同学们,俄罗斯乡村的夜晚是怎样的呢?我们首先听诗歌的朗诵录音。边听边用心感受俄罗斯夜晚的美丽景色。听朗诵录音。同学们,请你说一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吧!点拨:我感受到俄罗斯乡村的美丽景色。我感受到俄罗斯乡村的静谧。我感受到诗人宁静的内心。我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二)感受夜的美丽同学们,俄罗斯的乡村夜晚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语句,自主探究下面问题:1、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点拨:描写了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小溪、明月、大河、青草。悄悄的河水,幽暗的松林,沉寂的夜莺,不再欢嚷的长脚秧鸡,轻轻歌唱的小溪,银波微漾的小溪,撒下光辉的明月,银星万点的大河、浸水的青草。2、这首诗歌表现了俄罗斯乡村的“夜”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点拨:表现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静谧: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美丽: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3、“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这句话运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了什么?点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俄罗斯夜晚的静谧。4、体会一下,“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句话的表达效果。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月色的美丽。5、请同学们任选一节,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看谁想象的更丰富,更形象。点拨:想象合情合理即可。第一节:夜幕降临,周围一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寂静,河水悄悄停止了流淌,逐渐做起了美丽的好梦,幽暗的松林顿时不再吵闹,仿佛害怕吵醒小河似的。美丽的夜莺欢唱了一天,也该休息了,它趴在柔软的草丛里,思索着明天要唱的歌谣。调皮的长脚秧鸡本来想高歌一曲,一看大家都休息了,只好低下头拍拍孩子们的小脑袋,小声说:“我们明天再唱吧。”……(三)体会诗人心境同学们,这首诗描写了这么美丽的乡村夜景,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呢?请大家合作交流下面问题。1、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点拨:诗人所描写的夜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所以,这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2、这首诗在描写夜景的时候,运用了写作手法?点拨:(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小溪等当做人来写,描写的生动形象。(2)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第一节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3)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4)第二三四节,运用反复的手法,描写美丽的月色,两次写到“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三、对比阅读诗歌同学们,我们原来学过同类题材的诗歌,郭 ( http: / / www.21cnjy.com )沫若的《静夜》,你还记得吗?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将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说一说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同点: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不同点: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这首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欣赏朗读录音。复习朗诵技巧,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初步感受。思考,交流。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意境。结合语句自主探究问题。发挥想象说话。结合全诗理解题目。小组合作交流两个问题。倾听录音,谈谈感受。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结合语句自主探究。品读诗句,然后向全班展示。发挥想象写一写,全班交流。合作交流诗歌的主旨和写法。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朗诵能力。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寻找诗中的意象,分析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为理解诗歌做铺垫。培养学生理解诗歌和发散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旨。初步感受诗歌,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结合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学自主探究能力。教学难点,学会赏析诗歌的语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学会对比阅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堂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树篱( ) 栖息( ) 草茸茸( )喧响( ) 撒下( ) 沉浸( )点拨:lí qī rónɡ xuān sǎ jìn 2、选词填空。沉浸 沉醉 沉寂(1)夜莺的歌声( )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2)( )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3)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 )在梦乡。点拨:(1)沉寂 (2)沉醉 (3)沉浸3、试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4、链接中考——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 ”: 。 “ ”: 。 示例:“摸索”:痛苦和仇恨。“轻抚”:热爱与幸福。(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点拨: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示例: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学生进行抢答赛。思考探究问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链接中考试题,加强现代诗歌试题的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人,心中总有唱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花鸟虫鱼,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活泼可爱;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静谧美丽,情趣无穷,希望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乡村,假期多到乡村走一走,看一看,也许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澈、宁静。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布置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 背诵或朗诵推荐诗文。 扩展视野,巩固课内所学。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静谧 美丽 热爱自然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栖息 树篱 蝈蝈 蛐蛐
( ) ( ) ( ) ( )
草茸茸 喧响 微漾 沉浸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B.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C.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D.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日本首相小泉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4.文学常识填空。
(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 ,他是 国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www.21-cn-jy.com
(2)《夜》的作者是 , (国家)诗人,他擅长描绘乡村大自然的景色。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B.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二、阅读理解题。
(一)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篱(lí) 喧响(xuān) 骄阳(jiāo)
B.洒下(sǎ) 消逝(shì) 夜莺(yēnɡ)
C.昏晕(yūn) 凝成(nínɡ) 欢嚷(rǎnɡ)
D.栖息(qī) 沉浸(jìn) 微漾(yànɡ)
2.下面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B.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C.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D.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B.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C.明月/洒下/它的光辉
D.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4.在诗人的笔下,夜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音的把握,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音即可。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D项中“光茫”应该为光芒。
3.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我们结合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和语境分析。A:“夸夸其谈”是贬义,这个句子是褒义,矛盾!B:“叹为观止”形容的是好的事物,而住房价格一涨再涨是不好的,也是矛盾!C:“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放在句子是:忍不住笑地笑了起来,用词重复。所以选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1)济慈 英
(2)叶赛宁 俄罗斯
解析:根据自己的文学积累填写即可。
5.A
解析:本题是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A项中语句是总说,引出下文,应该在语句结尾用一个冒号。
二、阅读理解题。
(一)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把握。我们找出每项中错误的。B项中 “莺”应读yīnɡ。
2.C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仿佛”不是喻词,没有使用修辞手法。21教育网
3. D
解析:本题是理解语句的朗读节奏,我们根据语气、词语的搭配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21cnjy.com
4.静谧,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我们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语句分析。通过下面语句看出来夜非常静谧: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
1.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借助意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抒发情感,这些意象散落在诗句中,把它们找出来即可,然后我们用简洁的语言将意象构成的景象概括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