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5.19《小石潭记》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5.19《小石潭记》课件(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09: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柳宗元 字子厚,河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773—819)了解作者关于“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背景链接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参差(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斗折(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龚古( ) huánglièchíkāncēn cīyǐchùxīdǒuliáoqiǎo chuàngsuìgōng生字辨音记形cī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熟读课文 感知美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
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在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在下面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竹林砍伐开辟、开出格外、特别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成为翠绿的藤蔓随风飘拂弯曲遮掩、缠绕、摇动、下垂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介词,用、拿作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
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大约表约数,来名词作状语,在空中名作状,向下分布,此指映照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上,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名作状,向西南它的,指溪水的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像蛇那样名作状,像狗牙那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围绕、包围寂静空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因为停留于是、就古,离开;今,前往代词,指小石潭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题了字便离去了。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小生古义:年轻人。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跟随的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我小结: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讨论智慧之梯2、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思考讨论: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写法?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概括每段作者都写了什么?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用四字语句归纳所游内容。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阳光、鱼)小潭源流( 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按游览顺序整体感知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思考讨论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2.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各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写潭水清澈用了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写游鱼采用动静结合、定点特写 。 思考讨论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岸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形象的比喻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思考讨论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和幽深冷寂气氛,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 思考讨论5.第五段写同游者,为何在篇末才将同游者的名字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看作游记的附文。思考讨论深入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隔、闻、伐、取、见气氛:幽深冷寂感受:孤凄悲凉侧面描写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