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6.2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语文版6.2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4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0: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总结为: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 的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等国游说诸侯,没有受到重用。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施行“仁政”
坚信人性本善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关《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文学价值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周游列国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孟母三迁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quǎnyuègéáoxīfúzēngbì. 读中体会1、轻声练读,把握读音。
2、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3、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4、指名读。
5、齐读。
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自学文意。
2、小组交流。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是从田野中被提拔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举用的,胶鬲是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是从囚徒中被提拔录用的,孙叔敖是隐居海边被提拔任用的,百里奚从市上(被赎买后)提拔任用的。
发:起,被任用. 畎亩:田间.举:被举用.
士:狱官. 市: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要将重任交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受饥饿之苦,使他贫困空乏,使他所行不顺.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缺乏的能力。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作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 曾益:增加; 曾,同“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流露到脸上,抒发于声音里,人们才能了解(他)。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的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恒:常常. 衡:通“横”,堵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色:脸上。喻,知道。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后才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使人萎靡死亡。齐读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析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名读第一段,思考:1、本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2、本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共同点:都是历经磨难后才成就了大业。举例论证,用排比句列举事例,颇有气势,为下文的论述做好铺垫。齐读第二段,思考:
2、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3、本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对第一段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归纳。由个别事例说到一般事例。1、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原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读第三段,思考:1、本段从两方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别是哪两方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多方磨难的益处
(反)缺少忧患的害处正反对比论证2、本段所列举的事例间有什么关系?由个人到国家深度探究1、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作者先列举历史上六个知名人物成功的历程,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归纳得出要取得成功必先历经磨难的道理,再从磨难对个人的益处和安逸对国家的危害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最后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2、在短文第三段找出能分别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二段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挫折和困难是随时都会遇到的,当我们身处人生的逆境,我们要以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把挫折当作人生路上的垫脚石,用挫折来磨砺我们的意志,提高我们的能力,从而走向成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3 、应用哪些论证方法?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然后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首先接着最后(中心论点)1、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衡 横 梗塞,指不顺
曾 增 增加

拂 弼 辅弼日积月累2、古代汉语中,动词有一种特殊用法,称为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中的“苦”解释为“使……受苦”。
文中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词还有哪些? 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 古义:狱官??? 3、古今异义词3、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
(2)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
用这些方法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这样的 判断动词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2.有智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总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写作练习 妙笔生花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 ,写一段感悟
1.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此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鹄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重蹈覆辙。
2.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在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的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物,且不再回来。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哪些启示?从文中找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语言素材提示: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长久生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思维拓展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该修改了,因为中国现在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请你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随堂检测--中考链接(2013年中考试题)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 _
②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 ,然后能改(过:过去)
3.下边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这样的用这些来......DAA随堂检测--中考链接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6.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BC随堂检测--中考链接
7. 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
8.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用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六人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论述了( )和( )两个方面的问题。曾经饱受忧患,经历坎坷艰难的人生,最终成才的人举例论证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经历磨难和困苦最终成才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困难是鞭策自己前进的最好的老师。
成功之后还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远要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学有所获 我的智慧背囊新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结构图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立论: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要成就大业必先经受磨难本论谈人成才(生于忧患—正面论证)论国兴衰:死于安乐—反面论证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