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社会价值观
2.(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
A.
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
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
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
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答案】A
【解析】《诗经》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献给周王室的各地民歌,反映了各地的一些现实的风俗与社会状况,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A项与题意相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文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在宋代,B项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诗经》并未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D项表述错误。
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南宋文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一特色意在
A.
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B.
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
C.
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
展现对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
【答案】B
4.(【全国世纪联考】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下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
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C.
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D.
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故A选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不可能反映完整的历史信息,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唯一史料”,故C选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结论应该不一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5.(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第四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
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C.
表达文人政治追求
D.
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答案】D
6.(广西桂林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唐朝画家阎立本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永徽朝臣图》都是描绘当时文臣谋士的大型作品。贞观十七年(643年)画的《凌烟阁功臣图》,更是继汉代麒麟阁及南宫云台画功臣像后为表彰功臣勋将而进行的重要创作。这些作品的主要功能是
A.
歌颂王朝的威德
B.
描绘重大事件
C.
为巩固政权服务
D.
表彰功臣勋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更是继汉代麒麟阁及南宫云台画功臣像后为表彰功臣勋将而进行的重要创作”,说明这些作品通过表彰功臣勋将的方式为巩固政权服务。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D项只是形式和手段,以此达到的目的才是作品的主要功能,排除ABD项。
7.(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正确。
8.(青海省西宁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林散之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答案】C
9.(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甲骨文和楷书的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有象形的特点,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故D项正确;楷体汉字形态不是直接演化于甲骨文,中间还有其它汉字形态,故A项错误;草书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不是楷书,故B项错误;甲骨文字是可以识读的刻画符号,故C项错误。故选D。
10.(云南省民族中学2017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六)文综-历史试题)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决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体现心灵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感动支配了形象……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突出精神的特点,即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选项准确;A选项只强调体现心灵,没有反映以形写神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真景实现的特点,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1.(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
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B.
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C.
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D.
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12.(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
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
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
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4-2015学年云南会泽县茚旺高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12分)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请回答: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
信息:秦代塑像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世俗生活化;强调人的自然本性。(4分)
说明:秦朝处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农耕经济时代,体现了小农思想和小农特色下的文化特点;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肯定人的欲望和人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特点。(8分)
示例二:
信息:秦代塑像排列整齐;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4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表现了对女性美的赞赏、对人体的赞美;突出青年巨人洋溢着的青春活力;突出对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4分)
说明:秦朝处于专制社会,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强调的是皇权至高无上;文艺复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4分)
【解析】【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2.(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与“营造温馨的气氛”无关,排除A;根据“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符合禅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故B正确;材料内容与政治观念无关,排除C;D选项不符合“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注重写意,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排除D。
3.(甘肃省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高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中记述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由此可见
A.
戏剧表演的内容都是历史事实
B.
戏剧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声
C.
戏剧发挥了对民众的社会教化功能
D.
戏剧与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相同
【答案】C
4.(2016-2017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
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
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
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绘画。《枯木怪石图》显示出了非凡的意境:怪石压在枯木之下,怪石的顽强似乎是感染了枯木,枯木的下半段同样是刚劲有力,顺着枯木向上似乎是要“乘风归去”。这幅《枯木怪石图》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顽强,正气,坚强,淡泊。所以A、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示意图可知此画是文人画,这一时期绘画特点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追求民主”材料没体现,符合题意,故选B项。
5.(2016-2017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
6.(2017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一模)文科综合
历史试卷)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
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
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
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答案】A
【解析】《荷花翠鸟图》具有文人画的特点,重写意,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托物言志,抒发情怀,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追求意境美,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
故选A;图画无法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排除B;该作品不是风俗画,不能表现社会风俗,排除C;D图画无法体现。
7.(2017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4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人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
A.
需取材于市民生活
B.
注重抒情写意
C.
应该学会栽培竹子
D.
揭露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黄庭坚的这首诗是对墨竹图艺术特色的一个诗性概括。“老斫轮”们的妙笔各具个性,因而历代出现的众多的墨竹图所显示的“精神”,也就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色彩缤纷,自成天地,体现出抒情写意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与ABD无关。
8.(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三))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
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
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C.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
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答案】C
9.(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
选修一】【人教版】)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写实风俗画《货郎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
画面反映南宋商业的凋敝
B.
商业发展影响宫廷画家创作
C.
风俗画只在宋朝民间流行
D.
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
【答案】B
【解析】从挑担商贩的绘画题材可知当时商业活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画作是宫廷画家所画,故C选项错误;李嵩为宫廷画家,该画又为风俗画,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的风俗画是写实风格,故D选项错误。
10.(2017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
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3)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答案】
(1)汤显祖: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莎士比亚: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
(2)主要原因: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3)主张第一种观点: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
主张第二种观点: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得出,由材料二中的“江湖十二角色”“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和“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可以得出其原因有二,即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3)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阐述,但是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就是所说的自圆其说。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均同等给分。比如主张第一种观点:其理由在于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也可以主张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在于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中国古代的汉字演变、总趋势及主要字体的特点
1、汉字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3、主要字体特点
(1)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
(3)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
(4)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
(5)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之长,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二、中国画的类型及风格
1、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突出。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2、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国化的精粹。如明朝代表作《江城送别图》。
3、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四、影响中国戏曲发展的因素(破题归纳)
1、政治、宗教因素:原始时代的傩戏带有巫术色彩;先秦至唐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黑暗是宋、元南戏、元杂剧的创作素材;京剧产生的契机是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
2、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要。
3、文化因素: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及素质的提高;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等。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前提是政治因素为主,之后则是经济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知识群体则自始至终都起着重要作用。
【易错易混】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古代书法艺术点
【史料】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
史证 史料中蔡邕从书法艺术角度论证和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共同精神。同时第一次提出了书法艺术美的力度问题,十分难能可贵。“力”的表现之所以能成为美,在于美作为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是同生命的运动及其力量的表现分不开的,书法艺术借用线条来区别于色彩等其他艺术因素,就因为线条能充分显示运动及其力量的美,从而才获得了表达情感的极大的可能性。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古代中国戏曲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闾(今苏州城西北)①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②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反映宋代娱乐演艺场所的状况;材料二反映清代戏曲种类繁多;材料三反映了戏曲的娱乐功能;材料四反映戏曲的教育功能。
细读
材料一反映宋代娱乐演艺场所热闹、繁华的状况;材料三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戏曲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料四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反映了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
史证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元杂剧把中国戏曲推向了成熟,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3:史料应用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5)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娱乐演艺场所。(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
(4)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5)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解题技巧指导】
突出关键词,高效解题
高考中选择题部分能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选择题的准确率是得分的关键。
为了准确高效解答选择题,常采用找关键词的方法,能准确定位,获取正确答案。首先在审读题干时,找出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其次结合关键信息及试题要求,联系已学知识,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过程,综合信息分析备选项,采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
技巧体验: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