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3份打包):专题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3份打包):专题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06 11:44:58

内容文字预览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
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反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
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D.
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答案】D
2.(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
A.
主张西学中源说
B.
质疑西方宪政制度
C.
意在减少立宪阻力
D.
力促中西民主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立宪派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以此来牵强地证明,宪法本是中国古代所有,目的是减少立宪阻力,C正确。题干没有提及西学及西学和中学的关系,排除AB;D项题干也没有体现。~网
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高考全国统一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重点班))1912年5月7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思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己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A.
对袁世凯窃权表示认同
B.
是思想坚定的保皇人物
C.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肯定民主共和价值作用
【答案】D
4.(2017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
实行地方自治
B.
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
重视发展海防
D.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说明郭嵩焘认为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考虑中国国情。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C项;根据“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说明论者并非主张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排除D项。
5.(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901年出版的《国民报》刊载《说国民》一文中写道:国民要摆脱“君权、外权之压制,必先脱数千年来牢不可破之风俗、思想、教化、学术之压制。”这说明
A.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突破
B.
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C.
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传播
D.
进化、民权思想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从国民要摆脱“君权、外权之压制,必先脱数千年来牢不可破之风俗、思想、教化、学术之压制。”可以看出近代化已经发展到思想文化领域,所以反映出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了突破,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根本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思想;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进化思想。
6.(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A.
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答案】D
7.(2017届山东省潍坊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单元过关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康有为本来是想借孔子改制的理论为变法找到理论依据,推动政治变革,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了整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不满,甚至原本支持变法的不少人也要求销毁《孔子改制考》。这表明
A.
儒学已经被士人和官僚抛弃
B.
孔子的社会影响力较小
C.
孔子成为人们心中文化符号
D.
儒学应与历史潮流吻合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康有为原本想借助孔子的影响力进行变法宣传,却遭到儒家学者以及传统士人、官僚的反对。这说明孔子在社会上影响力巨大,儒学对社会群体的影响仍然存在,乃至成为了士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一个文化符号,故AB错误,C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历史潮流问题。故答案为C。
8.(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9世纪40年代,我国思想界“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
B.
明清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经世致用”治学传统影响
D.
《海国图志》的推动
【答案】A
【解析】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对,与原因无关;C选项不对,属于次要原因;D选项不对,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表现而非主要原因。
9.(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0.(2016-2017学年湖北武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答案】(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西方以制度文化为本,科技工商为末。
(3)说明: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大办工业、教育、军事事业,客观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解析】
(2)结合材料二“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再注意材料出处《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可见作者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3)联系所学知识,从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即可。如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康有为在研究儒学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
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
损害了孔子的威严
D.
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答案】D
2.(安徽省巢湖市烔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
①②③处的初衷应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建设国家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A.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B.
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富国强兵
C.
创业立业、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
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创业立业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大量留学生出国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民国初期留学热潮目的在于实业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量学生留学苏联,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设强调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的目的是创业立业,适应全球化的需要。综上所述,排除BCD,所以选A。~网
3.(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B.
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
C.
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D.
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
【答案】C
4.(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三模(最后一卷)历史试题)“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
A.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
提倡“中体西用”
D.
倡导“维新变法”
【答案】D
【解析】“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即经学,诸子学,西学,把儒家思想和西方学说结合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符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安徽省郎溪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纽约时报》清国上海,(1891年)12月28日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近代化教育体制的逐步普及
B.
光绪帝已初步具备维新思想
C.
统治阶层求新变革以应时局
D.
统治阶级上层认同西方文明
【答案】C
6.(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
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体现其对当时军事行动的不满,总结经验教训;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故是“经世致用”的主张影响学术著作,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先进中国人刚刚开始向西方学习,尚未形成主流思潮,排除。“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魏源仍然属于封建士大夫,其根本思想观点不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B
【解析】A表述不恰当,错误;“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正确,D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C错误。
8.(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新学伪经考》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再度遭禁毁。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是西学东渐的开山之作
B.
屡遭禁毁实际影响有限
C.
其“伪经”系指今文经
D.
“新学”之“新”并非新旧乃是国号之意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学伪经考》一再遭到禁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的,而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新旧而是指政体的改变,故D项正确,BC项错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逐渐向西方学习,故A项错误。
9.(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A.
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B.
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D.
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康有为提出
“稍变祖宗之法”说明他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A项错误;也能说明作者并未表明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以及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所以B、D项错误;他提出变法是为了“守地”,说明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所以C项正确。
10.(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05年后,中国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
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
B.
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
C.
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D.
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
【答案】B
11.(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文综历史试题)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梁启超对于传统“仁政”思想的批判,故A选项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内容不仅仅限于“仁政”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2.(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高二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主张
1864年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指国都),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建议)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海疆可安。
1906年
孙中山讲到: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1910年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主张以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来振兴实业。认为优先发展这两种工业,即“操经济界之全权”,可减少对外贸易逆差。
1930年
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建立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21年后,以北京大学为先导,掀起了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状况及主张。(8分)
(2)请概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4分)
【答案】
(1)李鸿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提出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海防。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势高涨,清朝面临统治危机。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张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但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外国大肆倾销等问题。倡导轻工业与重工业并举,实业救国。
毛泽东:城市斗争不符国情,接连失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8分)
(2)相同:都是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运动;同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推动了思想的解放。(4分)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需确定角度。可从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方面去回答。在目的上,都是挽救民族危亡。在内容上,都宣传了西方的思想。从性质上看,都具有反封建性质。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思想解放。【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海国图志》内容与影响: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是魏源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反映了魏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水平(认为夷有长技,在于军事技术方面,中国要学习西方长技),同时也反映出国门初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以及他们心中仍存的天朝上国观念,如视西方国家为夷。
二、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国内、国际背景:
(1)国内:清朝日渐衰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国际:欧美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知识拓展】“开眼看世界”指林则徐等人冲破了“天朝上国”陈腐观念的束缚,承认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实质是对外国侵略威胁的积极回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思潮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政治实践。
三、“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随着西学的传播,用什么来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实质及目的: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3.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大清国体;顽固派则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论战以洋务派占上风而告终。
4.实践及影响:洋务派继承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国防近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洋务运动由于坚持“中体西用”,未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四、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1.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失败。因此,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借助了当时极有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2)主观原因:即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3.评价
(1)进步性: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知识拓展】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关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五、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破题归纳)
1.同: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2.异
(1)阶级属性不同:前两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人民的反抗;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目的不同:前两者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易错易混】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体”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纲常名教;“用”指西方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洋务运动是其具体实践。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躯
【史料】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有褊狭自大、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主要通过“刺探西事”和“翻译西书”两个主要途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证: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注意搜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
史料主题2: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
【史料】 “天哀大地生人之多艰,乃降圣人而极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民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康有为
史证:史料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突出特点是托古喻今,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早期维新派
材料一 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外汲汲然言维新,言洋务,言海防,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见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几人哉?……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造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织布,以起而应之矣。惟所用机器,所聘工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不知通变。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不重学艺。①尚未知富强之本,非虚言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
材料二 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仪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②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称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序
材料三 近者建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③根本不净,百事皆非……故徒糜巨款,无救危败……
——康有为《上皇
帝第四书》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反映了郑观应对洋务思想的认识。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材料二反映了郑观应对洋务思想的认识。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细读
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郑观应指出洋务运动没有找到中国富强之本;料二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体现早期维新派的观点;材料三③反映了只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危亡,还应变革制度。
史证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派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3:史料应用
(1)郑观应认为“洋务派”存在哪些不足?
(2)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郑观应思想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派和洋务派在政治主张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
(1)洋务派只知道单纯照搬某些外国制造技术,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
(2)郑观应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从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3)维新派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洋务派反对兴民权,坚持封建君主专制。
【解题技巧指导】
最佳选择题的快速解法:
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是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技巧体验: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