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1.五四运动前后的内容不同: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在宣传主流思想上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五四运动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实质: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直接目的是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白话文为主要形式,对封建伦理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所以说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仍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同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的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看法。
二、“民主”与“科学”
(1)含义:“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制度等。“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2)评价: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的“新”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前期对民主科学的提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的发生又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
(4)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新的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
(5)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李大钊的文章认真研究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2.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智慧结晶。
五、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阶段
1.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不同态及原因。(破题归纳)
(1)态度: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史料一】 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
史证:史料说明李大钊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实质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史料二】 上海《劳动界》第七册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史证:史料反映了中国工人思想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发生了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①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②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反映了作者要求革除旧道德;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材料三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存在的局限。
细读
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建议革除旧道德,提倡新方式的道德;材料三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方面都落后于欧洲。
史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断深入,人民的思想不断启发。
2-3:史料应用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
(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
(3)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解题技巧指导】
解答选择题常见错因分析
(1)基础把握不牢迁移知识不准
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主要是由于忽视对重大史实发生的时间的识记;对史实的前因后果理解不清;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对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形成宏观的认知。由于以上欠缺,在考查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类能力时就不能准确迁移所学导致错选。
(2)材料理解不透脱离题干主旨
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在对历史材料透彻解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缜密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迷茫决断,就会脱离题干主旨而错选。
(3)获取信息不全片面推断结论
对题干材料丰富的选择题,往往对材料读不完整而顾此失彼。
技巧体验: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考点:新文化运动。
抓关键:“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解读片面,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旧道德
错误选项
B
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该信息
错误选项
C
材料强调的是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
错误选项
D
从题干材料可以判断,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正确选项
【答案】D【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激进民主派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激进民主派的这些观念
A.
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
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C.
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
D.
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答案】D
2.(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材料说明
A.
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B.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完全脱离了历史轨迹
C.
五四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新文化运动完全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深受西方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在运动中以激烈的反传统的状态出现,说明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故答案为A项。新文化运动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运动,B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没有表现出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
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
B.
“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
C.
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
D.
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腐朽的关键原因,所以遭到了鲁迅的否定,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可以看出;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含义相违背。
4.(湖南省湘潭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答案】D
5.(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文综历史试题)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
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并未对整个教育体制产生影响,排除。B项夸大了文学革命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铲除封建文化残余,排除。文学革命中并没有直接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排除C项。文学革命对白话文的大力推广直接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其影响主要在社会范围内的文学上,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7.(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
由“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B错误。
8.(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当英美剧团在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演《彭赞斯海盗》而获得巨大成功时,它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事,但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事;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之所以在中国有影响,是因为胡适把它引进了文化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A.
历史记录具有选择性
B.
历史记录并非完全真实可信
C.
人们无法完整的记录历史
D.
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答案】A
9.(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周考(2.19)历史试卷)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天朝儒学道统分化为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融合为现代化论,可见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的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排除B项;回归儒学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0.(2017届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我们试回溯一下近百年的历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哪一次不是爱国与革新相结合的 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革新的口号和程度不一样,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却都和学习外国有关,它的进程充分地表达了这个历史逻辑。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所述“历史逻辑”的合理性。
【答案】层次一:能准确概括出陈旭麓先生提出的“历史逻辑”,并能够结合两种角度论证其合理性。
“历史逻辑”: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必须把救亡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
论证角度1,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往往爱国与革新相结合。比如戊戌变法,主张制度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其结果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论证角度2,在抵抗外国侵略的基本要求下,没有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则无法取得成功,比如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反抗侵略的同时盲目排斥西方工业文明,违逆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层次二,能概括出“历史逻辑”,但只能从一个角度论证其合理性。
层次三,不能准确概括“历史逻辑”,论证角度单一或有失偏颇。【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
B.
北洋政府的教育改革全面细致
C.
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A
2.(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二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D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网
3.(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二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答案】A
【解析】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需要,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选A;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没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明末清初的新儒学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排除C;明末清初,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
4.(浙江省嘉兴市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科技期刊就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非自然科学期刊也大量刊登自然科学文章。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
中国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B.
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的冲击
C.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的发展
D.
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倡导
【答案】D
5.(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陈独秀认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笫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材料反映出陈独秀主张
A.
中国共产党放弃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
B.
国共合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
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
D.
共产国际掌握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组织国民军”“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说明陈独秀认为通过国共合作领导国民运动,掌握全国政权后才能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结论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6.(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分认定(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A.
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B.
都彻底结束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D.
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答案】D
7.(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这说明
A.
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
B.
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
C.
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D.
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鲁迅认为单纯追求科学而不注意其它文化思想的建设是不能振兴国家的,这体现了对科学的批判性思考,故A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故B选项错误;科学与其它文化思想并举也不等于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故C选项错误;“科技救国”论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鲁迅是强调科学与其它文化思想并举,而不是否定“科技救国”论,故D选项错误。故选A。
8.(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A.
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
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
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
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答案】C
【解析】由胡适看中儒家思想来看,胡适没有否定儒家思想,排除A;胡适崇敬儒学人物,并非说明要复兴儒学,排除B;D和题意无关,排除;胡适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并非一概否定儒学,批判儒学中为封建专制服务的部分,故选C。
9.(辽宁省葫芦岛协作体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6月)历史试卷)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
A.
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
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
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
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答案】A
10.(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类别变化一览表。这一变化
时期
概括
1850年到1899年
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类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类著作,比例为四比一
1902年到1904年
社会科李和古典文学类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著作,比例为二比一。
1912年到1940年
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类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著作多两倍
A.
与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形响加深有关
B.
反映了中国近代对科技重视不足
C.
反映了民众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D.
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程度有关
【答案】D
【解析】第一个时期翻译西方应用科学类著作比重大,因为这个时期大致处于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主,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翻译侧重于人文,故选D项,不选B项。材料没有提到大众传媒的信息,排除A项;C项没有揭示阅读习惯的深层次背景,排除。
11.(云南省昆明八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下图为某同学所绘“近代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思想历程”示意图.图中
①②应填写的是
A.
①经世致用②新三民主义
B.
①救亡图存②进化论
C.
①中体西用②马克思主义
D.
①实业救国②毛泽东思想
【答案】C
12.(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共产党宣言》在清未民初曾被传教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和追求真理的进步知识分子等五类人翻译传播,但并未由此掀起和形成时代的思潮和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
翻译者自身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B.
翻译者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C.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实质性改变
D.
翻译者本身脱离了下层的民众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未由此掀起和形成时代的思潮和运动意在强调缺乏群众基础,即翻译者本身脱离了下层的民众,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追求真理的进步知识分子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翻译者只是正常的翻译,并未曲解马克思主义内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性质是否改变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7届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高三七月第二周周考文综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庞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揭开了现代批孔的序幕,立下过不朽功勋。”与此类似的说法出现在朱玉湘的文章里:“‘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战斗口号,……立下过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主将”。而吕振羽早在1940年就已指出:“在反封建文化斗争的高潮中,曾产生一部分自由主义分子的盲目反古的倾向,即反历史主义的倾向。他们无视伟大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几乎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切都是要不得的,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一时就抹杀了发展到那样高度的中国封建文化的一切,不去估计其巨大的创造成果和它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华丽《新时期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理解并说明理由。(12分)
【答案】
示例一:这一口号值得肯定。理由:这一口号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批判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带有明显的革命意义。
示例二:这一口号应该否定。理由:这一口号在批判儒家思想时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和极端、片面的思想方法。由于缺少历史主义,他们常常只能鄙视旧有的文化遗产,不能全面看待封建文化。(12分)
【解析】
号值得肯定;或者,这一口号应该否定等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诸如持肯定态度,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论证和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批判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带有明显的革命意义等;诸如持否定态度,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论证和说明:这一口号在批判儒家思想时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和极端、片面的思想方法,明显具有片面性。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点评性的语言,以升华所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