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专题10 鸦片战争(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专题10 鸦片战争(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06 20:47:28

文档简介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
A.
广州
B.
厦门
C.
福州
D.
深圳
【答案】B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以为近代历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这表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B.
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C.
占领并殖民统治中国
D.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答案】A
【解析】“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了鸦片战争,故A正确;排除B、C、D。
3.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
A.
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
中国失去了香港岛
C.
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D.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从此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势力涌入中国,A项正确。英国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排除B。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等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网
4.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本国史》写到:“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尽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可见,该书注意到了
A.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B.
《南京条约》未能真正地贯彻执行
C.
帝国主义已结成侵华的联盟
D.
《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答案】A
5.鸦片战争后,中国口岸是逐渐开放的:广州开放于1843年7月;厦门和上海于11月;宁波于1844年1月;于1844年6月开放的是
A.
福州
B.
杭州
C.
北京
D.
重庆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故选A。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
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B.
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
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
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答案】D
7.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这段材料揭示了是
A.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B.
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
C.
近代中国最重要历史使命是近代化
D.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由此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使命是近代化,因此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立即走上近代化道路,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所以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与题意相反,所以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与材料内容无关,因此D项错误。学…
点睛:鸦片战争是封建传统的清政府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一场较量,结果证明了工业时代的力量。也说明清朝的落后,因此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鸦片战争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化完成不了,鸦片战争所带来的民族耻辱就不会消退。
8.《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鸦片,而是“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打开中国市场。因此C项正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不是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所以A项错误;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只是一个借口,所以B项错误;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所以D项错误。
点睛: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线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本题来看禁烟运动只是给了英国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禁烟运动而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
D.
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答案】A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判断“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
10.“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可知该条约签订后,国内掀起了兴办实业的浪潮。即《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之机,故本题应选C项。
11.《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耻辱感,从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来判断,抵制最强烈的或许是
A.
协定关税
B.
五口通商
C.
大量赔款
D.
割占香港岛
【答案】B
12.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贫富不均
B.
莠民作乱
C.
民性懦弱
D.
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官员无能、吏治败坏。题干未涉及贫富不均,而莠民作乱和民性懦弱都不是耆英强调的重点。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答案】
(1)原因: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
(2)特点: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解析】
(2)根据材料二提到,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特点
【名师点睛】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打开了中国国门,缩短了中国封建史。鸦片不是好东西,但必须正视历史和历史的积极作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重点。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鸦片的大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所以说,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图解: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图解: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但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史证 史料一反映了马克思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影响,主要是对传统的冲击;史料二鸦片战争改变中国,主要着眼于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即用近代化的观点阐述鸦片战争给早期近代化带来的影响。
【解题技巧指导】
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
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题眼快速找寻的办法是:
(1)弄清楚试题究竟是要求回答什么。
(2)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得出答案。这个特殊性就是题干中的某个关键性的话或字,这就是“题眼”。
技巧体验: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一错误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B.
近乎隔绝使中国人对西方缺乏了解
C.
不知世界市场的出现
D.
不了解不同人种在构造上的一致性
【答案】B
2.美国人白齐文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就有到东方创立一个帝国的梦想,青年时开始周游世界。后来到中国时参加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后与李鸿章屡有激烈冲突,被李免职。白齐文忿忿不平,投奔了太平天国。1865年,白齐文在厦门海关被清军逮捕。依据当时法规,清政府将把白齐文
A.
就地正法
B.
交美国领事审理
C.
无罪释放
D.
交国际法庭审判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美国人白齐文……被清军逮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列强再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华犯罪只能交给外国领事审理,清政府无权过问,故B选项正确;清政府无权将白齐文就地正法,故A选项错误;白齐文投奔了太平天国,也不能无罪释放,故C选项错误;当时也不存在国际法庭,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被迫开放的
B.
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
C.
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
两者性质不同
【答案】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租界”和“特区”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4.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写道:“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上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作者这一观点
A.
错误,未认识中国制度的落后性
B.
正确,说明了战争实质.
C.
错误,立足于英国角度思考战争
D.
正确,阐述了战争原因
【答案】C
【解析】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朝拒绝与英国建立平等的国家关系,这一认识虽然强调了当时英国的贸易诉求,但忽视了英国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事实,即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故排除BC,选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制度问题,排除A。
5.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答案】B
6.“镇江军民英勇抗敌,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敌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该战役发生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镇江”以及“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为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选择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进攻镇江及南京,所以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主要发生在北方的京津地区,因此C项错误;抗日战争期间也没有这样的案例,因此D项错误。
7.1910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索姆起诉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法方陪审认为当事人之间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根据《法国民法典》,法院驳回原告请求。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
A.
法国陪审在租界内不敢偏袒法国人
B.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投机活动
C.
法院受《大清律》影响而维护中周人利益
D.
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当时在上海法租界审案是依据法国的《法国民法典》,陪审人员是法方人员,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了破坏,故D项正确。
8.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
A.
中国主权的丧失
B.
天朝体制逐步崩塌
C.
中西方地位平等
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意在强调天朝不能再高高在上,这表明了天朝体制是在逐步崩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主权的丧失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西方地位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840年西方尚未凌驾于清政府之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曾国藩认为清政府“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他提出的对策是“惟赖守和议,绝无更改,用能中外相安”。据此可知,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A.
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
B.
体现了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
C.
透露出弱国无外交的心态
D.
对外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答案】D
10.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中国古近代哪些史实可以佐证马克思这—论断
①鲜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
②蒙古族的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③满清对全国的统治
④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征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被汉族文化同化,推动了鲜卑族、女真族的封建化,①正确。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采用汉族人建立的制度,被汉族文化同化,推动了蒙古族的封建化,②正确。满清对全国的统治,采用汉族人建立的制度,被汉族文化同化,推动了满族的封建化,③正确。西方殖民者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比当时中国要先进,是落后的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排除④,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正确理解是“野蛮的征服者被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即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同化。
二、非选择题
11.
材料一
清末民初,鉴于鸦片危害日益加剧,苏州地区掀起禁烟运动。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规定:“凡地方亲民之官,通饬一概不许吸烟,如有瘾不戒,私自偷吸,查出撤任严办”,“为民先导”,苏州禁烟总会动员学生上街演说,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禁烟的重要性。此外,苏州商务总会作为市民组织,在禁烟活动中全力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禁烟过程中,政府明确规定“土行膏(本国鸦片)亟应从严取缔”,而“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
——摘编自池子华《中国禁烟史的一个断面》
材料二
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过程充斥着矛盾斗争。苏州警察厅甚至通过发放膏照、土照等方式,每月收取烟捐钱,中饱私囊。在木渎警所附近更是“烟窝赌窟触目皆是”。1907年,苏州当局下令关闭烟馆,提高膏捐,即引起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1911年初,烟膏加捐,熟膏一两需增40文,为此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罢市两天,加捐之事也就只有不了了之。从苏州禁烟的长远效果看,始终处于禁而不止,禁而不绝的状态。
——摘编自陈晖《苏州市志》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苏州禁烟效果不佳的原因。
【答案】
(1)特点:禁止官员吸食鸦片,为民先导;重视舆论宣传;民间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参与面广对中外鸦片区别对待
(2)原因:外商拥有特权;地方政府的腐败;既得利益商人反对,时局动荡。
【解析】
第(2)问,从材料“苏州警察厅......中饱私囊”分析出政府的腐败;从“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分析出鸦片商人的阻挠;结合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分析外商的特权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
【名师点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信息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按材料类型看基本类型主要有:文字材料解析题、图表材料解析题和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即文字和图表综合材料解析题,近几年最常见主要是文字材料解析题。解题关键: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