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A.
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B.
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
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
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答案】A
2.在八七会议上进行革命总结时,毛泽东“把国共两党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一座房子”,他说:“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一样扭扭捏捏地搬进了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共在过去的革命中
A.
未充分地发动广大农民
B.
没有坚持武装斗争
C.
忽视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D.
没有做到独立自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把共产党比喻成新娘子,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说明他认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忽视了革命的领导权,C项正确。在第一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农民运动,排除A。B项是第一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但与题干涉及领导权的问题无关,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领导权的问题,与独立自主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网
3.黄少群、赖宏曾指出,毛泽东开创的一条有别于俄国的革命道路,既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伟大贡献,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这条道路是指
A.
资本主义道路
B.
“城市中心论”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故C正确;AB不符合毛泽东,排除;D不符合“有别于俄国的革命道路”,排除。
4.1931年6月,中共中央责令江西中央苏区红军必须“日益向外发展,日益扩大苏维埃根据地的领域而威胁中心城市”,“即使红军在某些根据地受到了一些挫折,也必须以坚壁清野和群众游击战争的办法去困扰敌人,给敌人以不及预料的反攻”。对此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
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B.
表明了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
D.
体现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
【答案】C
【解析】材料“威胁中心城市”“给敌人以不及预料的反攻”说明了此时中共对敌我力量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一味进攻,没有了解中国革命实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威胁中心城市”可知此时仍旧进行城市暴动,革命重心仍在城市,没有出现革命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农民战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C。
5.“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是指
A.
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城市中心论
D.
议会斗争
【答案】B
6.“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革命道路和革命进程
B.
组织调整和军事路线
C.
领导阶级和革命同盟
D.
思想路线和革命目标
【答案】B
【解析】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组织调整和军事路线,故排除ACD,选B。
7.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政策的调整
8.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强调通过农民革命推动城市暴动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A项与题干中强调城市道路相悖,且“农村包围城市”属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此时毛泽东思想尚未得到中共中央肯定,排除;由题干中
“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可知,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联结”后是从属于城市斗争的,以城市斗争为中心,故B项正确。由题干中的“只有……才能……”可知其强调城市革命高潮的主体地位,C项表述体现不出这种对城市革命的倾向性,排除;D项强调农民阶级是主导,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材料中说到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可知其强调城市斗争主体性,主张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土地革命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调动了积极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点睛:根据题干信息,“赤色区”即革命根据地,“白色区”即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在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而出现了“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一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10.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实现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从大革命失败到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前夕这十年”可知,其时间为1927~1936年间。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24年,排除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干扰,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②③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④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所谓“在政治上成熟”,是指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不受外界的干扰。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两个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一(政治上):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多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主题二(经济上):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奠定了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巩固了红色政权。
主题三(理论上):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鉴于以城市为中心革命受挫的教训,毛泽东
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其他如: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共产主义乐观精神、官兵平等民主、军民艰苦奋斗等主题,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二、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且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土地革命的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1.产生的内外因素
(1)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对国民党的仇恨易于产生“左”倾错误。
(2)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成熟,瞿秋白对中国社会阶级力量、斗争性质、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
(3)照搬外国的革命经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4)国际上,共产国际上曾因法西斯的疯狂发展错误地制定了抢在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之前夺取革命胜利的“左”倾错误方针,其代表支持王明夺取政权。
2.“左”倾错误的表现
(1)1927年,“八七会议”存在“左”的倾向,中国共产党斗争重心在于夺取大中城市。
(2)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强令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普遍举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甚至武装暴动。结果,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遭到破坏。临时中央只好迁到中央苏区,危害进一步扩大。组织上:对持不同政见者实行“残酷打击,无情迫害”的政策,迫害一大批干部和红军战士。
军事上:否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进攻中,犯有冒险主义错误,防御中犯了保守主义错误,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及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如处理“福建事变”所采取的政策。
3.“左”倾错误的清算
(1)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2)延安整风:在思想上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四、“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破题归纳)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易错易混】
易错点1: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不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而不是彻底清算“左”倾错误,“左”倾思想的清算是延安整风时期进行的。
易错点1:“左”倾与“右”倾
“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1:工农武装割剧的革命道路
【史料一】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史证:史料表明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遵义会议
材料一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①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②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反映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力量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同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派李德帮助中国共产党指挥军事,犯了左倾错误
细读
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材料二中②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说明党中央独立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史证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3:史料应用
(1)遵义会议一再强调了什么问题?
(2)据上述材料,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是政治路线错误。
(2)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和共产国际代表指挥错误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实施了着重解决军事问题、维护党的政治团结的策略;中共中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解题技巧指导】
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网
解题思路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
技巧体验:【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
国共合作
B.
秋收起义
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答案】C
2.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图中排列正确的是
A.
①会宁②吴起镇③汉口④瑞金
B.
①吴起镇②会宁③遵义④瑞金
C.
①吴起镇②会宁③遵义④南昌
D.
①会宁②吴起镇③九江④南昌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①为吴起镇;②为甘肃会宁;③为贵州遵义;④为江西瑞金,故排除ACD,B项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红军长征示意图”中重要事件
~网
3.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逻辑顺序,下表空白处应该填入的是
A.
南昌起义
B.
抗日战争时期
C.
遵义会议
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答案】D
4.毛泽东指出:
“(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A.
反映了湖南特委的“左”倾错误
B.
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D.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5.观察下图。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会议会址位于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所给信息可知图中所示为红军长征示意图。在长征中“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因此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为C项;A项为吴起镇,是长征的终点,因此错误;B项为血战湘江的地点,因此错误;D项为贵阳,错误。
6.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答案】C
【解析】从地缘政治的原理来看,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闹革命,势必与同样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而且具有实力优势的蒋介石集团产生直接的地缘冲突,从而形成不共戴天的敌对关系,无论外患如何严重,蒋介石都不会放弃剿共。经过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不自觉地实现了从南方到北方的转变,局面为之大变: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故C正确;A表述错误;B夸大了长征对国共走向合作的作用,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A.
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
B.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
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D.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8.《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中共经济活动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进行反围剿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影响
B.
实行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政策
C.
在新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
D.
进行经济建设,尽力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D
9.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
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可知这一事件为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的序幕,C正确。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排除A;B与西安事变无关,排除;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排除D。
点睛:本题做题的关键是判断是什么事件。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时间信息“12月15日”“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可以判断此事件应该在20世纪30年代某年的12月左右。又据“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可知此次事件以呼吁抗日为口号,故可判断这次事件为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
10.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A.
参加中共一大
B.
领导秋收起义
C.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D
11.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与此诗相关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是生死攸关转折点,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遵义会议而非八七会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洛川会议不是生死攸关转折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七大是抗战即将胜利时召开的会议,也不是生死攸关转折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下图反映了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以下对这一行动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
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D.
为革命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而长征结束时,大家都有了坚强的信心。
材料二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摘自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原因。概括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作者指出的“分水岭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
【答案】
(1)原因:‘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军损失惨重。
表现: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将东北各地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号召平津学生南下抗日宣传。
(2)事件:遵义会议。
原因: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解析】
(2)事件:根据材料二可知,“分水岭事件”使得“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指的是遵义会议。原因:这是考查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遵义会议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