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课前准备】
陶罐和铁罐的图片
电脑课件
【授课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感受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说他们什么特点。
2.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继续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认读生字词语。开火车反复进行。
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并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2.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
4.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出感情
1.小组分工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出示表格
a.你觉得铁罐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你觉得陶罐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4.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5.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二、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3.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三、续编故事
续写铁罐给陶罐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27
陶罐和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朴素 美观不复存在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备课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认识到应该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我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