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颁布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纲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___________,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_____土地。
3.历史意义:土地改革使农村的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_____________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人力、物力保障。《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制度平均分配阶级关系革命和生产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4.序幕:1947年夏,刘邓大军______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打响____战役,解放_______全境。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原与华东野战军以______为中心,发起______战役,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____战役。国民党守军总司令______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挺进大别山辽沈东北徐州淮海长江中下游以北平津傅作义6.三大战役作用:国民党军队的______基本被消灭,大大_______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退守______。主力加速了南京台湾【典例精讲】
知识点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例1】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减租减息
B.将逃亡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D.打击地主,保护贫下中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
答案:C【对应训练】
1.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7月至9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和通过了(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D知识点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例2】高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A.抗日战争 B.十年内战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一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图二是辽沈战役,图三是平津战役,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故答案为D。
答案:D【对应训练】
2.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一张珍贵照片。请说出解放军是在下列哪一战役中解放南京的(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C1.“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D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动了(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C3.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略大决战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被毛泽东主席赞为“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贵将军与有劳绩”的国民党将军是( )
A.张学良 B.杨虎城
C.李宗仁 D.傅作义BD5.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B6.下列有关解放战争的影片,按历史发展进程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挺进大别山》
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D7.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全国性的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
A.发动辽沈战役 B.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C8.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A9.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毛泽东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地工作。在他住的屋子里的那张旧写字台上,为前线起草的指示、电文竟达190份之多。对此,周恩来感慨道:“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这里“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C10.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里的“三个战役”是指(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C11.解放战争期间,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转战陕北C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义?
①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③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史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这场战役解放的是哪座著名城市?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渡江战役;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原因: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