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给予树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妈妈的心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的含义。
[教学准备]圣诞树资料、图片。
【授课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感受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辨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给予”正音给予(jǐ
yǔ),辨析“予”的字形。
简单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给予”就是给、送。)像这样在一个词中,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叫并列合成词。
出示:甜蜜、拥抱、宽裕、试探、猜测这些
词也是并列合成词,读一读。
2.补全板书:给予树,了解其含义。
(1)读文找出文中一句描写“给予树”的句子。
出示:“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小女孩写的。”
(2)从上面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叫“给予树”?
交流:援助中心:援助就是支援帮助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援助中心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是慈善组织组办的赞助机构,用来帮助穷苦人或有困难的人。像我国的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赞助机构。给予树:是慈善机构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们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他人赞助的树。
(3)简介圣诞节。
3.过渡: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
二
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词语。
2.
再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三、品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变化的原因。
1.是呀,故事发生在美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节日——圣诞节前夕。是金吉娅的母亲将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记录了下来。在这件事中,金吉亚的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词语。
出示:担心、生气、激动。
2.学习课文第1节,体会妈妈担心什么。
交流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宽裕,我只攒了一百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1)辨析“裕”的字形,理解“宽裕”一词。读文你从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宽裕?随机理解:“攒”:存着。
指名读这句话,读出妈妈的担心。
(2)尽管家里并不富有,可金吉娅的妈妈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把自己积攒的100美元平均分给了五个孩子,让他们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读到这儿,如果你是金吉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3.学习课文第3节,体会妈妈为什么生
气。
(1)学生自读课文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师: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
金吉娅----(沉默不语),看到金吉娅沉默不
语,这引起了妈妈的怀疑,发现——(她只
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
的棒棒糖!)
(3)联系上下文想象妈妈的心理活动,
理解妈妈生气的原因。
我看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
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心里非常生
气,想:
(4)体会这时候的金吉娅为何沉默不语?
4.领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妈妈为何激动。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话。(2)、用“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妈妈激动的理由。(3)金吉亚到底做了什么让妈妈这样激动?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下节课在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感受金吉娅这个人物。
1.从语言感受人物。
(1)金吉娅拿着这二十美元到底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什么,让妈妈有着这么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节,从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这番话中找到答案。指名读金吉亚说的话。
(2)
读完讨论交流:平常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圣诞树上都挂满礼物,可金吉娅看到的却是一棵给予树。金吉娅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了其中一个小女孩写的卡片,卡片上写着什么呢?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什么叫一直盼望。
出示:每当看到邻居伙伴抱着洋娃娃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女孩就(
),白天,小女孩就想(
);夜晚,小女孩就想(
);每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小女孩就想(
)。是呀,小女孩早就想拥有一个洋娃娃;天天想,夜夜想,月月想,年年想呀,读: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就是她现在最大的?
(板书:愿望希望)
(3)金吉娅看到小女孩的愿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想:(
),可是:(
)。但金吉娅在家人和小女孩的选择中最终倾向了(
)因为她想到了一句话,并在后来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哪一句?
读: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是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
我们有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可小女孩没有。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
一句话,小女孩什么也没有。多么善良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多么(
)的金吉娅呀!
(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于是,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4)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5)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读: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2.让我们回到书中,再读金吉娅的话,你对金吉娅有哪些新的认识?
师总结:是呀,从字里行间我们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所以妈妈说: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三、点击“给予”,感受“爱”。
1.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a.
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b.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小结: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2.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树,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
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板书设计】
31
给予树
金吉娅
愿望
希望
小女孩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教学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子的含义时,我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入手,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让孩子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我的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