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年级上科学同步练习第4章第6节汽化与液化(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七年级上科学同步练习第4章第6节汽化与液化(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9-06 17:27:57

文档简介

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3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这里的“白雾”是(  )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水滴
2.关于物质状态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B.沸腾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物体汽化时温度一定降低
D.只要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就一定沸腾
3.下面叙述的四种产生“白气”的现象中,有一种“白气”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几种都不一样,这一种“白气”是(  )
A.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
B.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冒出“白气”
C.吸烟的人,从嘴里喷出“白气”
D.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会冒出一股“白气”
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块冻肉放在台式秤盘中,过一会儿台秤的示数将(  )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5.(常德中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靠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靠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7.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78℃。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贮存在打火机里的
B.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减小压强的办法使之液化贮存在打火机里的
C.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热
D.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重,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
9.(荆州中考)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10.冬天牙科医生用来观察人口腔病情的小镜子,常常在火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嘴里,这是为了(  )
A.消毒防止病菌带入口中
B.避免镜子温度低,冰了病人的口腔
C.提高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使镜面模糊,不便观察
D.把镜面的水烘干
(江阴中考)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第11题图
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12.天津“狗不理”包子全国闻名,蒸包子的笼一般都有好多层,通常都是最上层的包子先热,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上面的包子个头小
B.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变高
C.上面的蒸笼保温效果好
D.水蒸气到达最上面蒸笼后会液化放热
13.(扬州中考)青藏铁路通过的“千年冻土”区,在路基两旁有一排碗口粗细的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________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________“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________。(填序号)
①停止“制冷” ②开始“制冷” ③热量
④温度 ⑤高于 ⑥低于
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第14题图
B组 自主提高
15.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种体积较小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沙漠中能自动“生”水
16.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太阳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山间升起了缭绕的白雾,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白练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高高的九天降落到人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形成“烟”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形成的“烟”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D.“飞流直下”的瀑布其运动方向是向下的
17.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可以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________t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第17题图
雪糕是大家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________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雪糕冒“白气”符合实际的是________图。(填“甲”或“乙”)
   
第18题图
19.(衢州中考)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第19题图
①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3课时)
1-5.DACAA
6-10.DCCDC
11-12.AD
13.(1)汽化  液化 (2)⑥ ③ ①
14.汽化 加压 15-16.AC
17.小于 18.水蒸气 液化 乙
19.(1)液化 (2)液化放热 (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A处,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B处,摇匀后立即测出此时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2.(安顺中考)
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第2题图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3.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如果从外界吸收不到热量,那么液体(  )
A.蒸发不能继续进行
B.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降低
C.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升高
D.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4.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这是因为(  )
A.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C.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5.(泰安中考)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6.下列关于蒸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B.0
℃的水不会蒸发
C.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D.蒸发要吸热
7.夏天有人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包在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会很快变质。这种做法(  )
A.毫无意义,因为物体间温度相同时不发生热传递
B.错误,湿毛巾包裹使奶瓶散热困难,牛奶反而要变质
C.正确,湿毛巾中的水分蒸发,要从奶瓶吸收部分热量,从而延缓牛奶变质
D.很难说,可能会变质,可能不会变质
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如图所示,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的快慢是否与(  )
第8题图
A.水的温度有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
9.平时,我们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往往向水面吹气,这是因为(  )
A.向水面吹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制冷作用
B.吹出的气可以把开水的热量带走
C.吹出的气比开水温度低,与水混合后使开水变凉
D.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10.两只相同的杯子置于窗前,分别盛放等高的水和汽油。一段时间后,两杯中液面如图所示。这个事例说明液体的蒸发跟液体的(  )
第10题图
A.表面积大小有关
B.温度高低有关
C.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D.种类有关
11.目前,有些大酒店在洗手间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手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沾的水很快蒸发掉,既干净又卫生。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减小了水的表面积并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12.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等蛋壳表面水分干了后就很烫了,这是因为(  )
A.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向外逐渐散发
B.蛋壳不容易传热,等手发烫要一段时间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水蒸发要吸收热量,由于蒸发很快,使蛋壳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上海中考)如图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简略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热量,产生的湿冷空气被风机吹出。
第13题图
(绍兴中考)如图的粒子模型可以解释物态变化中的
_________现象。
第14题图
(广西中考)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第15题图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B组 自主提高
16.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
17.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较快的液态氯乙烷作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18.(资阳中考)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19.某同学在两片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水和酒精,他将滴水玻璃片放在阳光下照射,滴酒精玻璃片放在树荫下,结果发现水迹先干。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水比酒精更易蒸发”的结论
B.由实验现象可得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结论
C.此实验只能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D.若把两玻璃片都放在阳光下,则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
20.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参考答案
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1-5.CABBB 6-10.BCADD
11-12.AC
13.蒸发 吸收
14.汽化
15.(1)加快水分的蒸发 (2)水蒸发吸收内罐中的热,使内罐温度下降而对其中的食物起保鲜作用
16-20.DBCDA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对敞口容器中已达到沸点的水继续加热,水能继续沸腾。该过程中,水吸收热量主要是用于(  )
A.使一部分水变成水蒸气
B.使水温保持不变
C.使水温继续上升
D.防止水温下降
2.如图所示,下列图像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3.在农村有些人装神扮鬼骗人钱财,他们有一手绝活:从翻滚的油锅中用手把“鬼”揪出来。其实奥秘在锅中的“油”里:上层是真正的菜油(沸点约在300℃),而下层是其他液体,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是(  )
A.50℃左右
B.80℃左右
C.100℃左右
D.200℃左右
4.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取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所示是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加热到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
第4题图
A.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B.当地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都吸热且温度不变
D.图像中的BC段,物质只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5.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需要加热约150毫升的水,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
第5题图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6.(安徽中考)在烧煮食物时,若把食物在水中煮,只要水没有烧干,食物不会煮焦,但若把食物在油中煎,虽然油没有干,食物却很可能变焦。这主要是因为(  )
A.水能渗入食物,而油不能渗入食物
B.水的沸点较低,油的沸点较高
C.水的传热本领差,油的传热本领好
D.水的比热较高,油的比热较低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指的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柴火。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小雨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测得了如下表的数据,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0
89
93
96
98
99
99
99
99
A.水从第5分钟开始沸腾
B.温度计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底或侧壁
C.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沸点为99℃,撤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D.如果要使水的沸点超过99℃,可以增大气压或者改用猛火加热
9.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C.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10.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
(1)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是因为此时外界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由此可见,水的沸点受________的影响。
第10题图
(衡阳中考)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装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来,接着听到“砰”的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第11题图
(1)烧杯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的温度。
B组 自主提高
12.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  )
A.a
B.B
C.c
D.d
第12题图
(仪征中考)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第13题图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14.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铅的凝固点是-328℃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气温接近-50℃时。寒暑表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
15.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
℃,液态氮的沸点是-196
℃,液态氦的沸点是-269
℃,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分离出来的顺序是(  )
A.氧、氮、氦
B.氧、氦、氮
C.氦、氧、氮
D.氦、氮、氧
16.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装置如下图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第16题图
(1)指出实验装置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_。
(3)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6
99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________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纠正错误后,依据正确数据在图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参考答案
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
1-5.ADACD 6-9.BCDC
10.(1)96 不变 (2)大气压
11.(1)60 (2)小于
12-15.CDCD
16.(1)温度计玻璃泡与烧杯底相碰 (2)石棉网 酒精灯 (3)(a) (b)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