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6 17: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淄川中学高一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月牙泉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蓝盈盈的光芒;泉边水草丛生,垂柳婆娑,水光树影,相映成趣。月牙泉美得像一位思念情郎的多情少女,令人(琢磨/捉摸)不透;月牙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在荒漠深处熠熠生辉。如果说敦煌是某个帝王在途经茫茫戈壁时不慎遗失的皇冠,那月牙泉就是缀饰在皇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个缥缈的梦,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慰藉(jì)
悄(qiǎo)然
B.婆娑(suō)
坠(zhuì)落
C.戈(gē
)壁
皇冠(guàn)
D.缀(chuò)饰
缥缈(miǎo)
2.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相应成趣
B.星辰
C.熠熠生辉
D.璀璨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启发
琢磨
B.启示
捉摸
C.启发
捉摸
D.启示
琢磨
4.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便让每一棵柳树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则无端地惹哭漫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好友王宁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同意向书.
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适合各种道路条件,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B.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C.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感觉非常惬意。
D.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块钱左右,非常划算。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
不知不觉,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李萍上了大学,张华当了工人,我进了部队: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结构竟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D.
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B.肉食者鄙(卑鄙,品质低下),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D.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9.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个聪明、善良、敏感的小姑娘,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后,她带着深深的痛苦和悲哀告别童年。
B.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小说刻画了祥子这一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平民形象。
C.《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得到了薛宝钗的悉心指点,她学诗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习要不耻下问,敢于质疑。
D.《简 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简 爱虽然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
”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史记 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
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二、古诗文部分(共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
①甫冠,名闻四方
冠:
②讽富人自实栗
讽:
1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行.六七里
B、腰.白玉之环
C、闻.寡人之耳者
D、父利.其然也
13.解释下面句子。
(3分)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14.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3分)
15.古诗文默写(12分)
(1)中国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陆游《卜算子 咏梅》能表现在不幸处境中依然孤高不驯、坚贞不屈的句子是:


(2).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苏轼的“


”与这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4)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6)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与成语“源头活水”有关且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共18分)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 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⑤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宠爱的一幅杰作。
⑧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某群细胞,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⑨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⑩“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13)仔细想想,或许确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呆……
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黄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来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见了,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早就被导游、门票和游览图计算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像租来的、买来的,机器复制的VCD……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16.文章以一封信开头,请分析其作用。(4分)
17.
第⑤段想象丰富,用词新颖别致,试举一例简要分析。(2分)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①“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②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打着呼噜。
19.“与副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4)
20.如果你去看日出,会有什么不同于作者的启示?(4)
四、写作(40分)
21.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的正确认读。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A“慰藉”应读“jiè”;C“皇冠”应读“guān”;“缀饰”应读
“zhuì”。故选:B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相应成趣
”应写作“相映成趣”。
3.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启发: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句中指人的想象.应该用“启发”;
启示: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从原文来看,不符合语境。
琢磨: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捉摸:有猜测,预料;揣测的意思。根据前文语境“令人”应该选用“捉摸”。
故选:C。
4.
B
5.C.解析:
A.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合乎题意,是正确的;
B.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合乎题意,是正确的;
C.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不符合句意;
D.“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合乎题意,是正确的.
故选:C
6.
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语意不明,不能“适合各种道路条件”;
B.正确;
C.语义重复,“徜徉地漫步”应去掉一个;D.前后矛盾,不超过和左右矛盾,应去掉一个。故选:B。
7.
答案:D
(句号应在引号外)
8.
答案:B
9.
D【解析】A: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故不正确;
B: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故不正确;C: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得到了林黛玉的悉心指点,不是薛宝钗。故不正确;
D:正确。
故选:D。
10.
【解答】A.金乌和曦和是太阳的别称.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1.成年
规劝
共2分
12.D
共2分
13.任齐州长官,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
共3分
14.(1)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2)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3)奉养继母,抚恤弟妹.(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共3分
【分析】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15.(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答】16.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赏析.文章的首段一般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这篇文章以一封书信开头,而且书信的内容还很特别,这样就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7.
例如:“充满果汁的空气”化虚的空气为实的果汁,不仅有丰富的味道,而且有鲜艳的色彩,有体量,有动感.
18.第①句中的“绊倒”原指摔倒,在这里指作者被“按时看日出”这句话所震撼.
第②句的“呼噜”一词,原指人的沉睡,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看,在这里指人生活的无聊、麻木.
18.
“与副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从这句话来看,作者是想从名人的生活态度,转而写普通人的生活态度,用这句话作为二者之间的过渡.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第12段开始写普通人的生活态度的,故应放在第11、12段之间.
19.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因为题干中要求“不同于作者的启示”,那么就不能从文中提取观点,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抓住日出短暂这一特点展开即可.例如:美是短暂、稍纵即逝的,美好东西要紧握手中,不要因错过而后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