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2017—2018年生物(人教) 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教案: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文档属性

名称 四清导航2017—2018年生物(人教) 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教案: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9-06 23:46:06

文档简介

章节课题
第三节:真菌
主备人
学习目标(重难点)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思练、
多媒体课件




温故互查、导入新课以两人为一小组,互相叙述下列知识点:1.21、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2、说说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有课本p75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导入新课。二、自学质疑、合作解疑自学教材75~78页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2、阅读课本76页实验,完成教材讨论题。
(1)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2)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
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们了解酵母菌和青霉同时完成讨论题。3、说出真菌的细胞结构。4、说出真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小组展示重难点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重点讲解第三个问题和第六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学生们不容易理解,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我们对真菌生活环境的讲解和以及它有什么特征的讲解,第六个问题是关于菌体的,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儿可以在课堂通过教学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们看一下,以便加深学生对菌体和菌丝的理解。四、课堂反馈、巩固拓展1-6题为必做题,后面4题为选做题
我们在课堂上当堂练习,让学生们检查课堂上理解的情况,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们兵教兵,兵练兵,对于学生共同出现的问题,老师要再一次的讲解,对于基础的、基本的知识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真菌1.酵母菌、霉菌、蘑菇的结构: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多细胞种类的细胞连成菌丝。2.真菌依靠现成有机物生活,喜温喜湿3.真菌用孢子繁殖六、能力激活、直击会考
老师根据课堂,要是有时间的话,可以挑选一两道试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会考试题。七、点评激励八、拓展延伸:制作孢子印九、作业布置
1.让学生们完成学思练上,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试题。2.让学生们复习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反思成败,提出补救措施)
审阅人:


日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细菌、真菌呼吸作用的机理。
2.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4.
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概括,比较全面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有益、有害关系的典型事例,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自制PPT;幻灯片;馒头发霉产生二氧化碳与新鲜馒头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的对比实验装置的制备;检测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人体细菌、真菌分布的视频;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食品变质现象,站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有害的,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呢?引出课题: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生活中的食品变质现象,体会其对人类生活有害。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细菌、真菌充当分解者,可能是有利的。
2.大自然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中细菌、真菌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有没有共同特点?学生能够列举出枯枝落叶、动植物遗体被分解等现象。思考说出这些现象中的细菌、真菌均以动植物遗体或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称为腐生菌。
3.当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时有没有其他物质产生?
部分学生通过回顾初一学过的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能够说出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课题。
(二)细菌、真菌分解馒头中有机物的过程
1.如图所示:创设细菌、真菌分解馒头中淀粉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及分析实验现象。(有条件的学校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和感受,效果会更好)
按下图1装置:教师提前一周把新鲜的馒头密封在广口瓶内(用保鲜膜密封漏斗口),放置于温暖的环境或暖气上(教师通过尝试发现也可以把已经发霉的馒头提前一天密封在广口瓶内,放置于温暖的环境或暖气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在上课前把等量的新鲜馒头放置于广口瓶内密封做对照。
2.当学生提出细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追问,果真如此吗?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以细菌和真菌分解馒头的实验为例,根据图1装置怎样搜集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呢?学生会说出如图2所示,通过漏斗往里面加水,挤出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会,使石灰水变浑浊。再次追问怎么能证明这二氧化碳一定是细菌、真菌产生的呢?学生会想到设计对照试验。如果不好回答就请同学评价课本的实验方案,并由此再去考虑如何改进实验才能证明这二氧化碳一定是细菌、真菌产生的,学生通过思考,就能非常自然地想到对照实验,再请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3.提出疑问:细菌和真菌是怎样把馒头给分解了呢?是细菌、真菌“有嘴”把它给吃了吗?引导学生回顾细菌、真菌的细胞结构,无器官分化,不可能吃掉。联想人体消化淀粉的过程,学生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释放胞外酶把大分子淀粉,转化为小分子葡萄糖,再吸收到细胞内分解,释放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呼吸过程。
【设计意图】直观体会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呼吸机理。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核心观念。
(三)作为分解者参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1.事实上,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很多是由细菌、真菌产生的,产生这么多的二氧化碳及其他的无机物有什么作用呢?初一学习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能够答出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
2.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又被谁利用?初一学习过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能够说出被动物利用。
动植物死后尸体又被谁分解?这样的循环称为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怎样?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题(学案附在文后)。学生思考、概括细菌真菌在促进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得出如果没有了细菌、真菌,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被打破甚至将无法进行下去,地球上将会“尸横遍野”。
(四)细菌、真菌与活体动植物的关系
细菌和真菌除了以动植物尸体及现成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外,能否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取营养?播放人体细菌、真菌分布的短片,引导学生体会分布在人体细菌和真菌很多。分布在人体上的细菌和真菌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害的吗?请学生列举典型事例,教师补充。学生观看视频后,充分地思考分布在人类身体上的细菌和真菌既有有害菌,又有益生菌。
1.细菌、真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患病,由此我们推测其他的活体动植物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列举分析致病菌与活体动植物的营养关系的典型事例(见PPT),概括寄生的概念。
2.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分析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地衣、根瘤菌等典型事例(见PPT)。分析细菌、真菌与其共生的活体动植物之间互利共生的营养关系。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典型事例的共同特点,概括共生的概念。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从益、害两方面思考细菌真菌在活体动植物身上获取营养的方式。
(五)提升
从人和动植物的角度看,细菌、真菌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从整个自然界的角度看寄生和共生是否也促进了物质转化及循环?学生思考、回答,如根瘤菌促进了氮循环,益生菌帮助人和动物消化食物,渐渐地促进了物质循环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的角度认识寄生菌和共生菌在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六)拓展
举出自然界存在少量的自养菌,如蓝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菌,这样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什么角色?其合成的营养物质是否也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学生思考回答说出该角色为生产者,其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七)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第二题的三个小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不同。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案
1.画一画: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用箭头表示出在细菌、真菌参与下的物质循环。
想一想,如果生物圈中没有了细菌、真菌会怎样?
2.学以致用
(1)农民伯伯在种完棉花后,土壤的肥力减弱,通常会再种植一茬大豆,这样就能增强土壤的肥力,为什么?
(2)对于一种植物来说,拥有菌根的个体会长得更高,更繁盛,为什么
(3)以冬虫夏草、白僵菌感染松毛虫为例,致病真菌对蝙蝠蛾和松毛虫是有危害的,但如果被人类利用又可以转化为有利,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讲授新课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87页。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二、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三、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七、教学反思: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 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
教师: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
七、教学反思: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
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假设2:有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的科学家,叫巴斯德。
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一个实验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展示实验中用到的两种烧瓶,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烧瓶的区别。学生能够说出瓶颈的不同。瓶颈长而弯的称为鹅颈瓶,瓶颈短而直的称为直颈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会设计这样的鹅颈瓶来做实验呢?学生能够说出鹅颈瓶由于瓶颈长而弯曲,细菌不容易进入。教师提问:现在实验器材有了,如果你是巴斯德,你怎么具体设计这个实验呢?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学生能够设计出大致的实验过程,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步骤,如先放入肉汤,再拉出鹅颈,之后还要煮沸等。
3.教师展示当年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说明:实际上放在鹅颈瓶中的肉汤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腐败,有的甚至长达四年。而放在普通烧瓶中的的肉汤,几天就腐败了。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可以进一步提问:怎么能让鹅颈瓶中的肉汤也腐败呢?学生能够答出去掉鹅颈瓶的鹅颈或是晃动瓶子,让细菌进入肉汤中,肉汤就会腐败。通过这个实验巴斯德就证明了自己的论断,并公布了自己的结论。在一个有学者、才子、艺术家争相参加的巴黎盛会上,巴斯德高声宣布:“自然发生学说,经过这简单实验的致命一击之后,绝不能再爬起来了”。让学生说出从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较量的故事中受到的启示。可以补充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其他贡献: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又因为他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对于他的成功,巴斯德有一段至理名言:“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成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地工作,必定有成功的一天。”
5.现在我们知道了细菌的来源,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你认为细菌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出细菌的形态。
【设计意图】将巴斯德和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设计成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并能够从巴斯德身上学习不畏权威,敢于通过实验挑战权威、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
(三)细菌的形态
1.教师提问:大家看看周围,能看见细菌吗?为什么看不见呢?那细菌有多小呢?一个小米粒的体积相当于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还有一个例子,2000~4000个细菌并排起来,可以穿过缝衣针上的小孔。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菌落,一个菌落中就有上亿个细菌甚至更多。细菌为什么这么小呢?细菌的个体均为单细胞,十分微小。测量细菌的大小,需要采用一种称为微米的单位,1000微米等于1毫米。展示在一个大头针尖上逐级放大的细菌。
图中的细菌有多大?让学生根据比例尺来目测一下。学生能够得出大部分细菌的宽度在0.1~1微米之间,长度在0.2~50微米之间。让学生计算:假设有一个细菌长5微米,要多少个这样的细菌头尾相连,才等于1毫米?学生能够计算出200个。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十分微小,肉眼是看不到单个细菌的,要看到单个的细菌,我们该怎么办?学生能够答出用显微镜。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细菌的人就是列文虎克。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小的生物,细菌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示光学、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的照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而使人们对生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展示一副电镜下的杆菌图片,问细菌是不是都是这种形状呢,还有哪些类型呢?图示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见学案),让学生将看到的细菌按形状进行分类。学生一般能够按照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螺旋菌。补充讲述有些细菌分裂后不立即分开,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细菌是单细胞的,每个细菌也能独立生活的。
3.许多细菌就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等特征来命名的。由一些实例引出细菌的名称,如醋酸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不是相同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计算、分类等方法,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微小和形状,并通过显微镜的应用和发展,让人们对细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四)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1.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学生能够答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液泡和细胞核。
2.图示并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叶绿体。再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有的细菌还有荚膜,有的细菌有鞭毛。这些特殊结构各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能够回答出鞭毛可以通过摆动帮助细菌运动,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3.让同学填表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的结构,引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之为自养。与自养相对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即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细菌没有叶绿体,那它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学生能够回答出异养,教师可以补充说绝大多数细菌都是异养。提问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什么角色?学生能够答出分解者。
4.巴斯德的实验已经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在生物学上称之什么?学生能够答出生殖或繁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生殖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植物细胞的结构,类比地讲解了细菌的结构,并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进而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五)细菌的生殖
1.教师结合图示讲述细菌分裂生殖的过程,包括DNA的复制、子细胞的分开等。其实细菌的分裂生殖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后又能进行分裂。图示一张杆菌的显微照片,其中有5个细胞明显能看出两个子细胞正在分开,问学生哪些是正在分裂的细胞,学生一般会回答5个,教师说明不一定是5个,因为可能有的细胞正在复制,从外形上看不出来。
2.教师提问: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细菌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那么细菌是不是可以无限增殖呢?如果可以无限增殖的话,按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48小时后,细菌的重量就是地球的4000倍了。为什么细菌不能无限增殖呢?学生能回答出营养、温度等生存条件不会总处于最适宜的状态。教师出一道计算题:假如你手上此时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学生能够计算出有25600个。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勤洗手、讲卫生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细菌分裂的过程和相关的计算,让学生不仅了解了细菌的分裂生殖,还认识到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加强学生的卫生意识。
(六)有的细菌能形成芽孢
教师提问:一般细菌在100
℃的高温下煮10分钟就被杀死了,那么为什么外科手术消毒时要将手术器械在140
℃高温下灭菌2~3小时呢?由此问题来引出芽孢。有的细菌在环境不利时能形成芽孢,芽孢是一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休眠体。芽孢能抵抗恶劣的环境,能耐受高温,低温和干燥。芽孢又轻又小,可以随风飘散,当环境适宜时,又能萌发成细菌。播放芽孢的小影片。
【设计意图】通过医学上的高温灭菌处理引出芽孢,进一步说明芽孢是有些细菌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休眠体。
(七)总结
将本节所涉及的内容: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芽孢等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
(八)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几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以致用,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七、学案
1.请根据性状对下列细菌进行分类。
2.学以致用
判断对错:
①不同细菌的形态和基本结构都不同。(  )
②大多数细菌都是有害的。(  )
填图题:请填出细菌的各个结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