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2017—2018年生物(人教) 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教案:第六单元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文档属性

名称 四清导航2017—2018年生物(人教) 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教案:第六单元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9-07 21:12:37

文档简介

《从种到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之间相似程度的角度,将生物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基础。本节课与前面学习的分类原则紧密相连,并为指导生活中对生物进行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易使学生树立感性认识。而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初二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事物具有浓重的好奇心,但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可以通过活动的设置,保证其较高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明确“种”是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时最密切的。(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4)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生物分类能力并应用与生活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2)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3)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难点: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生物分类的单位
提出问题:问题1:在大自然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生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将生物辨别?创设情境:故事“白马寻亲记”,一匹白马被捕捉到动物园中,非常孤独寂寞,于是它写了一个寻亲启示,在动物园中寻找它的近亲与远亲。看到启示后动物园中来了很多动物。它们都是白马的亲戚吗?它们与白马的亲缘关系如何?
同学们阅读课本,依照游戏的规则分组讨论。每一小组在接受到所给的动物图片后找准你所代表的动物与白马的亲缘关系,用句式“我是你的
(最亲、比较亲、比较远或远亲)亲戚,虽然我们
不同,但是我们
相同,我们是同一个
(分类单位)。”按亲缘关系的近远的顺序向同学介绍。
通过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自我解答。解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利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比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
生物分类的历史及依据
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马是如何被列入到不同分类等级的。我们在来看一看马处在不同分类等级中的什么位置。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基本了解后,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提出问题:这七个分类单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指导读书:让学生阅读书本图表,区别不同的动物。
学生通过刚才的游戏和掌握的知识,自我小结出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从小到达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教师通过学生小结黑板板书)观看书本的图片及文字分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解,使得学生对书本所罗列的动物之间的不同特点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系统梳理
利用设疑,析疑,解疑的方法,梳理上述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系统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授内容。
林奈和双命名法
导入: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着“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2、指导学生读书P89,让学生归纳林奈的双命名法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课外知识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好得理解公园挂牌植物的标识。将生物知识有效得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会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学情分析
对八年级来说,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没有特定的概念,知识面也需要特别广,而且这节课涉及到的七年级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遗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从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寻找分类依据。
教学目标
1.列举植物和动物主要类群,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2.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主要方法。通过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通过探究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合作”探究式学习,采用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
学法指导
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讨论交流法、组间互动。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并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以及展示例题、练习题,增加课堂内容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利用课堂练习及作业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以及纠正错误。

学流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及目的
活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视频导入第五单元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从生物的多样性的角度去了解分类的意义,然后启发性提问导入新课。
活动二
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明确分类的几个概念。
探究一:合作尝试植物的分类(一)问题引导
小组探究(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探究二:自主尝试动物的分类(一)问题引导
小组探究(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探究一:合作尝试植物的分类教师划分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分析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植物的分类。探究二:自主尝试动物的分类让学生自主尝试以表解方式11种动物进行分类。然后展示成果教师及时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活动三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将知识归纳总结,利用课堂训练进行巩固。然后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活动四
推荐作业,巩固新知(1分钟)
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
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第五单元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从生物的多样性的角度去了解分类的意义,然后启发性提问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入新课。【学生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媒体使用】出示多媒体【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与本节课的分类内容相关,作铺垫。设计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二
诱导尝试,探究新知看图片设疑:想进一步了解熊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在下列几种书中,你会选择哪一种?选择自学课本1.生物分类的概念2.分类的依据3.分类的目的4.
分类的基本单位【合作探索】尝试对植物分类环节一:问题引导
小组探究(1)知识回顾(课前完成)①绿色开花植物有哪六大器官?
②所有植物都有种子吗?③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④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⑤种子里面的子叶片数一样吗?⑥所有植物的叶脉都是一样的吗?平行脉和网状脉各有什么特点?⑦假根有什么作用(2)小组探究:阅读课本
“观察与思考”中的题讨论。在尝试植物分类是要利用7年级上册生物书,回顾以前学过知识并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才能完成讨论题并得出答案。环节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分组讨论,如何对提供的六种植物按其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并说出每一步具体的分类依据。讨论后,在全班开展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分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对植物类群一目了然。顺利完成分类工作后,展示几个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总结。总结植物的分类依据注意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找出共性,确定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环节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先总结植物分类的依据然后提出问题: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都比较耐寒,但它们在分类上属于不同类群的植物,它们有何区别?【自主探究】(二)尝试对动物分类过渡:让学生利用刚才我们给植物分类的经验,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正确的给它们进行分类,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尝试动物分类。环节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结合动物方面的资料、图片,进行研究,说出它们的特征,然后仔细阅读课本
“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自主探究,环节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让学生自主尝试以表解方式将图中11种动物进行分类(尽量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然后展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既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又对动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环节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教师活动】设疑、提问学生。【学生活动】①自学课本②按照要求完成。【教师活动】①教师划分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分析讨论共同完成。知识回顾和小组探究植物的分类。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价,在争论中达成共识。③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分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对植物类群一目了然。④教师强调:植物分类依据是植物的形态结构。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往往是分类依据。【学生活动】①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植物的分类。②回顾以前学过知识并复习植物的形态特征。③分组讨论,如何对提供的六种植物按其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并说出每一步具体的分类依据。④结合教师引导,完成讨论题并得出答案。【教师活动】
①过渡:让学生利用刚才我们给植物分类的经验,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正确的给它们进行分类,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尝试动物分类。②动物方面的资料、图片③引导思考回顾,仔细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解决。④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分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对动物类群一目了然。⑤教师引导思考回顾,仔细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解决。⑥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评价、纠正、补充、概括小结。
【学生活动】①独立完成课本
“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然后进行口头回答。②尝试动物分类并总结。
【媒体使用】出示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分类的概念,依据,目的,基本单位。【设计意图】在尝试动植物分类前掌握分类的相关知识。【媒体使用】(1)出示第一个探究尝试对植物的分类。(2)出示植物相关回忆的内容(3)展示六种植物展示问题。(4)视频的形式呈现分类的过程(5)展示几个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意图】回顾以前学过知识并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才能尝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找寻植物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规律。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认识得到提升,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
【媒体使用】①视频的形式呈现动物分类的过程②出示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类的能力,学会按要求从分类中挖掘所需信息。
活动三全课小结,内化新知巩固练习
检测反馈目标
1植物的分类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时,其中最重要的分类依据是(
)A.
被子植物茎秆的质地
B.叶子的大小和形状C.花或果实及种子的特征D.对人类利用价值的大小【变式训练
】下列哪项是判断蕨类和向日葵不是同一类植物的主要依据?(
)
A.种子的有无
B.叶的形状不同C.根的结构不同D.茎的高矮不同学生观察蚕豆、小麦和大豆三种植物,找出哪两种植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较多(
)A.
蚕豆和小麦
B.
小麦和大豆
C.
蚕豆和大豆
D.没有共同特征目标
2动物的分类【突破
】在给一群不同的动物分类时,第一步分类要考虑的问题是A.这些动物体内是否具有脊柱这一结构B.这些动物是生活陆地上还是生活在水中C.这些动物是行走的还是飞行的D.这些动物是卵生还是胎生【变式训练
】下列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A乌鱼B乌鸦C乌贼D乌龟梳理总结
反思升华通过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我们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运用分类?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生物界,也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这节课,应该在生活中学会分类,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有规律,身体更健,学习中学会了分类,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
【教师活动】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课件展示【学生活动】按照要求完成。课堂延伸:(课后完成)请把书包里面的书进行分类。请将本学期每一科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教师活动】试着让学生总结。【学生活动】配合教师进行知识小结、反思。
【媒体使用】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利用训练题目,对学生本节课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补充,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所知识进行再认识,得以巩固和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知识更加趋于合理化。
活动四
推荐作业,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作业题【学生活动】按照要求完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所知识进行再认识,得以巩固和加深记忆.
板板书设计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内容:一、生物分类的概念及依据二、植物分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是植物分类的依据。三、动物的分类: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从种到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弄清分类等级之间的大小包涵关系
(2)概述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具有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名称及其包涵关系;
难点: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情境引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分组展示→课堂小结→达标评测”,下面就具体说说我的做法:
1、情境引入
为了快速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我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入:首先回顾上节所学,巩固知识。然后由写信信封上地址的写法,引起学生兴趣。
紧接着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的地址包括某省某市某县某镇某村某组等,其中的省、市、县、镇、村、组便属于行政单位,其实,除了人之外,其他生物也有“地址”和“门牌号”,不过它们的“行政单位”不是“省、市、县、镇、村、组”而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自主预习
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旦被激起,我便趁热打铁,迅速提出导学案上的问题,迫使学生急切想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会主动看书,寻求答案。
3、合作交流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我采用小组合作,各个击破的办法,完成导学案上的5个问题,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自然效果是好的。
4、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过此项活动的展开,达到锤炼提升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在紧张的抢答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渗透给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
5、达标评测
我采用由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练习的方式,对本节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采用列表的方式,一目了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忆。《从种到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猫和马等一些生物所处分类等级的位置
情感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了解双名命名法
【教学重点】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上的一些内容
师:上堂课我们练习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
生:种。
师:上节课讲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类?
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师:很好,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
从种到界
二、讲授新课
1、分类的依据
师:幻灯片放映一则汤姆寻亲记漫画
要求:
1)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我汤姆猫相似多的保留下来,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种生物。
生:根据教师幻灯片的播放进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猫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师:要求学生回答排除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他们的相似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分类的等级
师:汤姆最终通过分类找到了狗和猫的相似度很近的,那你能给汤姆找到那些亲戚类别以准确的命名吗?
生:学生根据老师的幻灯片播放分别予以准确的命名
师:你通过这些命名,能否知道分类学上最大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
生: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最小的是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师:
1)进行一些扩展(如界、门的扩展)
2)接下来通过一个寄信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
生: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种
师: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以马来进行再次讲解。
生:通过老师播放幻灯片进一步加强了动物的分类等级
师:要求学生说出马在分类等级中的地位
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3、分类的意义
师:通过前面所学的进行引导学生回答分类的意义
生:分类的意义是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和他们的分类等级
4、双名命名法
师:通过幻灯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双名命名法的相关知识
生:对双名命名法有一些认识
5、总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种到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
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