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9-07 16:26:39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8节物质的分离C1.晶体在 过程中有固定的 ;非晶体在 过程中没有固定的 。熔化2.下列关于食盐熔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对食盐加热,食盐就一定熔化
B. 当温度达到食盐的熔点时,食盐就一定熔化
C. 当食盐温度达到其熔点且继续加热时,食盐
才会熔化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熔点熔化熔点我们学过哪些晶体?能说说吗?回忆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你能说出下面晶体的特征吗?一、晶体的特征1、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2、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生活体验 夏天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回到教室,风扇一吹,汗都干了,脖子和衣服上却有了固体粉末。
(1)汗液是什么味道?它是溶液吗?
(2)固体粉末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思考你知道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吗?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二、晶体的形成思考从海水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食盐溶液
(不饱和)刚好饱和的溶液晶体蒸发溶剂溶剂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不变蒸发溶剂溶剂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变小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还有什么方法得到晶体呢?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滴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
3.仔细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思考有硫酸铜晶体析出高温下的不饱和溶液降温溶剂的质量不变
溶质的质量不变刚好形成
饱和溶液降温低温下的饱和溶液
晶体溶剂的质量不变
溶质的质量变小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课本37页讨论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结论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为什么提取食盐和制取氢氧化钙晶体时都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食盐的量很少;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结论蒸发溶剂:
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的方法小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三、硫酸铜晶体的生长1、配制70℃的饱和溶液2、冷却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石膏等物质。而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潮解现象: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现象。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等。C1.室温下,饱和氯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
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
是因为(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B.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 溶剂质量减少
D.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课堂练习再 见课件8张PPT。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1.取一杯泥浆水,静置5分钟,观察有没有杂质沉在杯底。
2.在泥浆水中加入一点明矾或活性炭,静置5分钟,观察泥浆水发生的变化,以及沉入杯底的固体颗粒大小的变化。
通过比较书本35页图1-51得出现象活动沉淀法定义: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
应用:自然水利用明矾或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凝聚成较大的固体颗粒而沉到水底。
材料:凝聚剂(例如明矾、活性炭等)过滤法定义: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和液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蒸馏法定义:把一种液体加热至沸腾,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的方法。
器材:蒸馏烧瓶、温度计、水、冷凝管、接收器(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注意事项:在烧瓶内需要放入少量沸石,防暴沸。我们日常所饮用水具体的过程如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