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7 20: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初级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学期总编号:04


古代诗歌四首


第1课时
(总2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准确的背诵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主要表达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估时
导入
同学们,我国唐、宋、元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3
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曹操生平事迹及本首诗写作背景。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2、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12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估时
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释义: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子规:即杜鹃鸟。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随风:一作“随君”。
请学生根据释义解释诗的意思。
10
互动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1、(1)第一首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1)第二首诗中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诗人飘零的感受,寄托离情别恨的诗句是:  (2)诗中移情于物来表达对友人无比关切的情怀的诗句是:  (3)月亮在古诗词中作为一种特有的意象而被赋予一定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恰能表现这一点的诗句是:  (4)诗中有两句想象奇特,赋无情之月以感情,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是:   
 
11
整合提升
第一首诗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第二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9
教后反思
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初级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学期总编号:


古代诗歌四首


第2课时
(总2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准确的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诗歌的节奏感。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估时
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今天让我们继续在浩瀚的诗歌海洋里遨游。
3
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王湾和马致远生平事迹及两首诗写作背景。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12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估时
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释义
1、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第一首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请学生根据释义解释本诗的意思。2、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第二首诗的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
互动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1.(1)第三首诗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2、(1)第四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11
整合提升
第三首诗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四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这首诗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秒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9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