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初级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学期总编号:16
课
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
时
第1课时
(总1课时)
课型
略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2.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奇迹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估时
导入
图片导入:观看荒凉沙漠和种满大树沙漠的图片。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那何时才有大树乘凉呢?而在沙漠里栽树,特别是长出参天大树的想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是有一位牧羊人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3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文章,校正读音,积累字词。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huó)磨2、学生研读课文,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12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估时
自主探究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3、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
互动探究
1、“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2、“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比较,然后互相讨论,交流探究成果。
11
整合提升
1、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9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