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文二则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古文二则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7 15: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古文二则
学案
答谢中书书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
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1句-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
句-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


”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
、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
;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
第1句):
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

2

-第5
句):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
6句-
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
“竞”等词。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三)略(四)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五)(略)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任务】
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
1、关于文体知识
2、关于苏轼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
,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
)未寝(
)藻荇(
)竹柏(
)朗读课文,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
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行(斗折蛇行
欣然起行)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


④水中藻荇交横(

⑤欣然起行(

⑥如吾两人者耳(

⑦月色入户(

⑧盖竹柏影也(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过岐亭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答仰


呼余宿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分)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派。2、xīn
qǐn
zǎo
xìng
bǎi3、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

于是、就

一同、共同
表示推测
泛指水草
只是
罢了。
5、
(1)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2)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
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
1、(1)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2)行(爬行
动身、行走)
(3)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2、(1)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乐观心态。(2)空明澄澈。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可谓神来之笔。同时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3)因为二人是好友,关系甚笃,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4)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正因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巩固强化部分
1、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
2、(1)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
中考链接部分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之:他
故:缘故,原因
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