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自主预习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2.这只鸟活着的时候用生命来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明确:“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几句。
示例: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六、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①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②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③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诗歌朗读这个环节,仅仅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没有贯穿于整个课堂,朗读效果不是很理想,感染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