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吟诵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这则是人性的高贵。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2.背景回望
这首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
3.反复朗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物象(意象)。并思考: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1)象征理想世界的物象: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星星、睡莲、春天、鸟、白丁香、飘动的旗子、火。
(2)象征现实世界的物象: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冰雪、瘦小的星。
三、合作探究
1.主旨情感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明确: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2.怎样理解诗题《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明确:《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3.理解语句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志士仁人像作者一样执着追求理想,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请你简述一个典型事例,与同学交流。
示例:贝多芬在重病缠身,双耳失聪的打击下,仍执着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发出了“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了《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六、教学反思
1.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2.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上的说话训练,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可以在此训练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