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清兵卫与葫芦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重点)
2.初步掌握小说细节描写、摇摆艺术手法的运用。(难点)
3.认识发展个性的重要性,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尊重别人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扼杀了,今天我们就阅读一篇小说,看看里面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悲剧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日本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他的不少作品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茶卤(lǔ) 呵斥(hē
chì) 热衷(zhōnɡ)
哆嗦(duō)
乖觉(jué)
光彩熠熠(yì)
战战兢兢(jīnɡ)
3.理解词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非常痴迷于某件事。
哆嗦:颤动;发抖
乖觉:机灵。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清兵卫。清兵卫在后街发现了一只独特的葫芦,在课堂上把玩,被老师发现,告知家长后,父亲把他所有的葫芦砸碎。
(2)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如何?
明确:喜欢、热衷、痴迷、专心。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将小说的中心事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层次。
明确:开端:(21—27)发现葫芦;
发展:(28—34)没收葫芦;
高潮:(35—36)砸碎葫芦;
结局:(37—44)葫芦的曲折去向。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而最后又与开头首尾呼应。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结尾,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二)深层探究
1.内容探究
(1)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②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③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④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③凸显主题。
(2)在发展部分,小说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矛盾又分哪几层?
明确:矛盾: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这矛盾又分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的共生体);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
(3)小说设置这一矛盾突出了清兵卫的什么个性?
明确:独立。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明确: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5)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
明确:①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②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③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④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小结“摇摆”的作用:对比、衬托、铺垫;情节的跌宕起伏。
(6)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
明确:体现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主旨探究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流露出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了,他现在对绘画的爱好,在他父亲的干预下,也不会长久。这句话正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主题:批判那种粗暴干预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3.传神的描写探究
文中对清兵卫简练传神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心理,试分析下列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明确:惊愕、害怕、欲哭无泪。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明确:痛苦无奈。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明确: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
小结:作者这样极力地描写清兵卫的神态和动作,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在粗暴的家庭教育下,清兵卫的痛苦、无奈,描写得越是传神,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越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和痛恨。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请在文段后面的横线上续上适当的议论,用上“外部环境”“内心世界”两个关键词。
人的成长与日本鲤鱼非常相似,日本鲤鱼能长到多大与池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不过对于人类而言,______________。
示例:限制我们成长的不仅是外部环境,还有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不断扩展我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不断地成长。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讨论分析,理解摇摆起伏、细节描写传神等写作特色,适当讨论主旨。从课堂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摇摆理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应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学生对前文的细节描写寻找与分析均比较到位。教学过程基本流畅,重点难点有所落实突破,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感觉不足的是,摇摆理论、细节描写的穿插稍显生硬,细节讨论与主旨探讨有部分重复之嫌。对主题尚可深化些:天性的、自然的美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往往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