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运用的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重点)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重点)
3.充分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环境问题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是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
二、自主预习
1.《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为无数好奇的少年打开了一扇瑰丽的科学世界大门,伴随他们初步感知了科学的奥秘。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海藻(zǎo) 磷虾(lín)
危言耸听(sǒnɡ)
浒苔(hǔ
tái)
鹧鸪(zhè
ɡū)
3.理解词义。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极限:最高的限度。
潜力:潜在的力量。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明确:海藻食品,提供蛋白质;浮游生物,加工食品;远洋鱼虾。
(2)读完本文,你能依据内容为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说明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第3—6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粮仓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明确:本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
(二)说明方法探究
你能说出下面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有何作用?
1.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明确: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来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2.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举出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凸显出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
3.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远洋、深海还有可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三)语言探究
分析下面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明确:“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机。
2.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明确:“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四、板书设计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海洋可谓人类的另一个粮仓,海洋中有着丰富的、可供人们食用的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蟹、贝、珍珠和藻类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1年将鱼肉确定为人类21世纪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称世界56%的人口摄入的动物蛋白质中,至少有20%来自鱼类。其中一些品种的鱼、虾、蟹和贝类向来是人们饭桌上的“贵族”。
(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海洋可谓人类的另一个粮仓,海洋中有着丰富的、可供人们食用的动植物资源。
(2)重返海洋,你觉得人类还能做些什么?
示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矿物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的事理说明文,语言通俗易懂,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展开生动而有序的教学。首先启发学生们对本课学习内容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之后激励学生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逐一攻克学习目标。学生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掌握了说明内容,辨析说明方法及语言。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让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获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