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文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古文二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7 15: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难点)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重点)
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处于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这篇被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相关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忧患(huà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2)动词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
(3)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过:过失。文中指犯错误)
6.一词多义
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挠)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
②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7.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明确: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明确:色、声。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先用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以此来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的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
(三)论证思路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体验与反思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游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古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旨”“至”等。(重点)
2.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吗?(板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五经”里面《礼记》其中一篇——《教学相长》。
二、自主预习
1.《礼记》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一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文献。《学记》是《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虽有嘉肴(yáo)     弗食,不知其旨也(fú)
教学相长(zhǎng)
然后能自强也(qiǎng)
3.解释下列词语。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肴。肴,熟肉食。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强,勉力,勤勉。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明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到达了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受到)阻碍。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二)深层探究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明确:教 学 教和学互相促进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相长
五、课外拓展
摘录几则古人讲求读书方法的短文,研究各自读书方法的特点,列一个表格。
明确:
人名
方法
特点
钱惟演
“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
读书要勤奋,时时处处可以读书
曾国藩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书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慎思,学思结合
韩愈
提要钩玄
抓要点,明主旨
六、教学反思
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在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中心。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第二篇课文较为简单,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所以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保持学生的成就感。这点我在朗读和字词解释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大家朗读时声音响亮,集体翻译时也比较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