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1-19题,共90分,第Ⅱ卷为20题,共60分。全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Ⅰ卷、第Ⅱ卷均完成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纸收回。
第Ⅰ卷
(本卷共计9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C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尝:尝试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铸以为金人十二
A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
下列古今异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可以凭借
B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思春之心
C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一般人
D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
4
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有席卷天下,包卷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
D
内立法度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末期,养“士”之风盛行。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B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苏轼评价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C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D“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古代以五百户为“党”。“庠”是设在党中的学校。“序”是设在遂中的学校。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频发爆破事故,广电总局要求从事影视烟火爆破特效作业的单位和相关人员严格筛选,实行资格准入制度。
B.通过警媒密切合作,省公安厅、武汉市公安局在江夏区藏龙岛一栋乡村别墅中,将一伙正非法准备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的团伙一网打尽。
C.如果长期玩手机、用电脑打字,拇指和手腕活动频繁,控制拇指活动的肌腱桡骨茎突部的腱鞘内反复摩擦,就会产生炎症反应、局部水肿和纤维化。
D.醉驾司机文化程度与守法自觉性、安全意识不成正比。来自武汉交管部门的数据显示,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二、古文与古诗词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1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B.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11分)
题大瘐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瘐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瘐岭时所作。②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13.下列对诗歌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诗人用了南飞雁这意象,其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B.
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C.
人雁比较以后,在颈联中,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句虚写诗人到南方后寂静、荒凉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在尾联中,诗人从抒情转为写景。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
14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2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的场面,从而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3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
4万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出自《劝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了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都会分到一个,这早已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东西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癞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如今阿黄的皮也耷拉下来了,毛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第二段中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
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
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16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5分)
17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8.(6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有“梳理探究”专题《成语——中华民族的微缩景观》,要求我们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所承载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参照示例,完成下面的题目,注意:点评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不要求与示例句式一致。
【示例】成语与教育
例如:因材施教、青出于蓝、循序渐进、言传身教
点评:这每一个成语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精神财富。
【题目】成语与爱情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5分,1空1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报贩却冷嘴冷脸,未发一言。
作家忍不住对朋友说:“这家伙的态度很差。”朋友说道:“他经常都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作家有些忿忿不平。朋友答道:“我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从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发?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注意以下几点: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宝安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1.(3分)C
2.(3分)C
3.(3分)B
4.(3分)D
5.(3分)A
6.(3分)C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奉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7.(3分)C(A.成分残缺。应在“从事……”前补上“有关部门对”。B.语序不当。“正非法准备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应为“正准备进行非法肾脏移植手术”。D.不合逻辑。“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分类不当。)
8.(3分)B
【试题解析】从前文的句子“借助算盘和口诀”可看出,下文应是对“算盘”和“口诀”的对应解释,②④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⑥③①是对“珠算口诀”的解释,⑤是算盘和口诀融合运算的效果,放在最后。故答案选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9分,选择题3分1题,翻译题5分1题)
9.(3分)D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c两项;
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案为D。
10.(3分)D
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
11
(3分)A
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故错误。
12(10分)
(5分)(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岂、弗胜、龃龉各1分,句子大意2分)
(5分)(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啖、囊示、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 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 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13(5分,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A、B
C选项中不是虚写是实写,D选项中是从写景转入抒情。
14.
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2分)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2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分)(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
锦瑟无端五十弦,望帝春心托杜鹃。(4)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错、别、漏、加字者,该句不得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15.B
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拟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16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1分)。
②“渐渐消散”(1分)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1分)。③以此为题,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1分),引发读者对时代的变迁后人们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的感叹(1分)。
17①老态龙钟(1分):老木怕冷、没了力气;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1分)。
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1分):老木以前生活艰苦,只能吃玉米南瓜,如今儿媳要将其接到城里;阿黄以前瘦的皮包骨头,如今被阿木收养(1分)。
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1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8
(6分)例如:山盟海誓、纸短情长、魂牵梦萦、鸿雁传书
点评:这每一个成语都蕴含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达着无尽的情思,寄托数以千年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19.
(5分)示例: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七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