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六年级 语文 上册语S版 22 表里的生物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
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作者简介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作者简介预习检查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xiē xī shuài guō
蝎 蟋 蟀 蝈 字词乐园认读生字都是“虫”字旁字词乐园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蝉(chán)
读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 )
zhuàn(转动)
蒙:mēng(蒙骗)
méng(蒙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我”和爸爸。 ◆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
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
“我”的心理描写。 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猜测表中的生物——听表里的声音——看表里的声音——不再说表 父亲的命令非但没有阻止我,反而使我的“好奇”疯狂地滋长,找找文中“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好奇——痛苦——高兴——吓了一跳?唯恐????? 愉快? 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
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
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
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父亲的表好奇(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图解结构 22*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表能发声(好奇)??????????????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趣?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概括主题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儿童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的特点。
写法点拨 本文围绕着“表里的生物“展开一系列的猜测,随着一个接着一个问题,一个天真、爱探究的小男孩似乎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这种边猜想,边追问的方法,使自己叙述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这篇课文中反反复复地提到了“蝉、小蝎子”等动物的叫声,它们不仅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也在文中出现了许多次,这种手法叫前后照应。? 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心灵感悟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居里夫人)
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随堂练习 把“我”说的含有“为什么”的几句话抄下来,分析“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