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p 5 en8A Module 2 Unit 5 Encyclopaedias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unip 5 en8A Module 2 Unit 5 Encyclopaedias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17-09-08 12: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A
Module
2
Unit
5
Encyclopaedias教案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
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本课作为一节新授课?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
通过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并在最后有所生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另
外?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向学生讲授新单词并让学生掌握核心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
一。
本课的内容是牛津英语8A
Module
2
Unit
5
Encyclopaedias的新授课第一课时?本单
元共选入三篇节选自百科全书的文章?分别为Dinosaurs、Diogenes和Disney,Walt。本课
的主题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Dinosaurs?恐龙?。恐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一方面?在许多电影、卡通片中随处可见恐龙的身影?另一方面?恐龙作为一种早已灭绝的
动物?它的许多特点并不为我们所熟知。本篇课文分为三段?讲述了恐龙的生存年代、地点、
体型、种类、习性等方面内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许多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大量的课堂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我班的甲班学生?学生的总体水平在年级中处于中上游位置?作为初
二的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好多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能忽视的是虽同在
甲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还不太扎实?极个别学生的读音
还存在问题。本课包含许多难读的单词及一些较难理解的长句?加上本课是新授课?事先并
没有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因此?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理解本课的大意成为学生学习本
课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单词和词组?dinosaur、skeleton、footprint、
fierce、harmful、harmless、exist、die
out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听力和阅读技巧获取信息?并能理解课文大意。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学习并掌握课文中涉及的核心词汇?掌握句型“be
as
+adj.+
as
? 和样 ?”的用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二期课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方法?
1、小组竞赛法?把所有学生分成两组?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
誉感。
2、小组讨论法?以4到5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
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锻炼。
3、练习法?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如判断正误、段落排序、句子
填空等?并结合听读课文?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掌握。
七、课前准备
教师从网络上搜集符合本课教学需要的音视频及图片材料?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
行筛选整合?制作成一套本课时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另外?准备好分发给学生的补充听力和
阅读练习材料以及录音机等教学用具。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1?通过观看一段关于恐龙的视频?视频节选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巨型科普节目
《与恐龙同行》中的精彩片段?将学生带入奇妙的恐龙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
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Dinosaurs。
?2?把所有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一次关于恐龙知识的小组竞赛?以此激活学生的背景
知识?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恐龙的热情?并为下面的课文学习作
好铺垫。知识竞赛的题目分为True
or
False?正误判断?和Choice?选择?两大类?试题
内容均较简单且富有趣味性?例如?选出世界上最高的恐龙的身高、最小的成年恐龙的体重
等等。其中的一部分题目答案来源于学生一开始所观看的关于恐龙的视频?这样?就把知识
竞答和视频观赏有机地联系起来了。2、词汇与课文教学
?1?认知新词汇。首先?通过给出恐龙蛋、恐龙骨架和恐龙脚印三张图片分别引出
dinosaur、skeleton和footprint这三个新单词?然后?通过给出凶猛的食肉恐龙和温顺的
食草恐龙这两张图片引出对fierce、harmful、harmless等新词汇的学习?最后?通过对“如
今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恐龙”这一问题的解答引出对exist和die
out这两个词汇的学习。通
过看图猜词、回答问题等形式引出新词汇?使词汇学习融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更加生动多
样?也更有利于学生记忆与掌握新词汇。
?2?听课文录音。
1?听第一遍录音后完成对各段中心句的正确排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听第二遍录音后完成一些简单的正误判断?并对错误的句子进行改正?让学生在理
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一些重要的细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课文?采用填表格的形式检查学生所获信息?帮助学生理解
本段大意。
2?让学生就表格的内容进行互问互答?以此加深对本段课文的理解。
3?深入操练表格填写中所出现的“be
as
+adj.+
as”这一本课重点句型?通过操练?
使学生掌握其用法。?4?学习课文第二段
让学生默读第二段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填空来完成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大意?
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新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之中。
?5?学习课文第三段
让学生细读第三段课文?然后考虑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人们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
吗?”、“我们如何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
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对本段课文的理
解。
3、巩固练习
?1?老师给出一张有关恐龙的表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表格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并让学生准备一次有关恐龙生存年代、地点、种类、习性等方面的对话?使学生巩固和加深
对全文的理解。
?2?由恐龙的灭绝提及我们身边的一些濒危动物?让学生说出一些濒危动物的名字?老
师同时给出一些濒危动物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动物
的责任感。
4、作业布置
?1?听录音、跟读并朗诵所学课文?培养英语语感?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
?2?完成牛津英语8A练习册
P.39-40?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
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九、板书设计
A
be
as
+adj.+
as
B
1、
modern
beautiful
Shanghai
is
as
international
as
Beijing.
large

rich
Yao
Ming
is
as
friendly
as
Liu
Xiang.
strong

十、学习训练设计及依据
I.
Listen
to
the
text.
1)
The
first
time
Listen
and
put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n
correct
order.
Write
numbers
1,2,3
in
the
brackets.
(
)
A.
They
all
died
out
suddenly.
No
one
knows
why.
(
)
B.
Dinosaurs
lived
on
the
Earth
a
long
time
before
people
existed.
They
came
in
different
sizes.
Some
could
fly.
(
)
C.
Many
dinosaurs
were
harmless
plant
eaters.
Others
were
harmful
meat
eaters.
2)
The
second
timeListen
and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
)
1.
Dinosaurs
existed
on
the
Earth
over
sixteen
million
years
ago.
(
)
2.
Some
dinosaurs
had
wings.
(
)
3.
None
of
the
dinosaurs
were
gentle
animals.
(
)
4.
All
dinosaurs
were
harmful.
(
)
5.
Dinosaurs
left
nothing
behind.
设计依据?第一部分练习为听第一遍录音后完成对各段中心句的正确排序?通过这一部
分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第二部分练习为听第二遍录音后完成一些简单的正误
判断?并对错误的句子进行改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一些重要的细节?以
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大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也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
认知规律。
II.
More
practice
on
“be
as as”
1.
Ice
Age
is
________________
Shrek.
(interesting)
2.
Pandas
________________
koalas.
(lovely)
3.
Shanghai
________________
Beijing.
4.
Yao
Ming
________________
Liu
Xiang.
5.
Make
a
sentence
by
yourself.
设计依据?这一大题的内容取自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卡通电影、动物、人物等?富有
时代气息?以此激发学生答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本大题运用信息递减的规律?由易到难、循
序渐进地操练“be
as
+adj.+
as”这一本课重点句型的用法?通过由浅入深的操练?使学生
掌握其基本用法。
III.
Read
Paragraph
2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
Some
dinosaurs
ate
_______.
They
were
_______
and
_______.B.
Other
dinosaurs
ate
______.
They
were
_______
and
_______.
设计依据?这一大题为填空题?改编自课文第二段内容?也是对课文第二段内容的概括?
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新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之中?这是复习巩固所学新词汇的有效方法。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参与了我校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有效性”研讨课的评比?通过教学目标的确
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训练的设计以及试讲、正式上课等环节的亲身实践?让我对如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下面结合本课的课堂实录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和反思?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心理学指出?兴趣是
学生力求认识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学生一旦对学习
发生了兴趣?就能倾向于学习?形成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在本课
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相当震撼的“恐龙”视频?把学生的兴奋点一下
子提了起来?同时将他们引入到了本课的主题?为下面进一步深入学习作好铺垫。在之后的
教学环节中?恐龙知识竞赛、图片描述以及一些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
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其次?课堂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讲究“由浅入深、适度、适
量”的原则。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活动内容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适合学
生的程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在本课教学中?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紧紧围绕既定的三维
目标展开?导入部分通过观看视频和知识竞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然后先学习新
词汇?后进入到课文的理解层面?在课文学习阶段?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大意?然后逐段深
入学习。这些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相互铺垫?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
最后?教学有效性还体现在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预设”?即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预设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活动。“生成”?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过
程中?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兴趣点、难点、困惑点?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掌握句型“be
as
+adj.+
as? 和 一样 ?”的用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
一。为了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这一重点句型?我预先设计了以下几句填空练习?
1.
Ice
Age
is
________________
Shrek.
(interesting)
2.
Pandas
________________
koalas.
(lovely)
3.
Shanghai
________________
Beijing.
4.
Yao
Ming
________________
Liu
Xiang.
5.
Make
a
sentence
by
yourself.
以上练习内容取自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卡通电影、动物、人物等?富有时代气息?在
实际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答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当我选择了我班一位成绩较好的同
学回答第2道题目时?他给出了如下答案?Pandas
is
as
lovely
as
koalas.
显然?他的答
案是错误的?在这道题目上?他忽视了pandas是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继而没有考虑到be
动词的单复数也要随之改变这一解题关键点。当我问另外一位同学同样题目的答案时?对方
给出的答案也是如此。因此我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给出该题的
正确答案并指出答题要点后?我临时又出了以下两道题目让学生填空?1.
I
____________
Tom.
(tall)
2.
Chinese
____________
Germans.
(friendly)
通过这两道补充习题的操练?同
学们基本掌握了“be
as
+adj.+
as”句型中be动词单复数变化的用法。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上课的板书设计不够合理?
布局有点凌乱?在导入部分所用的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课文理解阶段稍欠火候?没有保证
学生充裕的小组讨论时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