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30
寓言两则
——不能自欺欺人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很想把它偷走。
起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
“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经过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结果
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今后在做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否则没有好的下场。
道理
造句:一个人做了坏事,还编出一套理由来掩饰,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运用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出处
今后我们要记住这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成语,还要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
N
dy
2
00
掩耳盗铃
3(共8张PPT)
30
寓言两则
——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蹿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起因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
经过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可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结果
守株待兔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道理
造句:守株待兔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只有不断主动争取,成功才属于自己。
运用
《韩非子 五蠹》: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处
今后我们要记住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明白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成语,还要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
Od
Lolarnnnolo
部在等追焰
游戏30.寓言两则
——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微课目标:引导学生品读寓言《掩耳盗铃》,得出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寓言成语。
微课内容
【课件呈现】30.寓言两则
——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课件呈现】《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主要讲一个种田人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从此不再劳作,整天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死在这里。我们可以品读一下课文,总结出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寓言成语。
【课件呈现】原因: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蹿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这是事情的(点幻灯片)原因起因,因为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才有了下文种田人捡野兔,整天等待野兔的情景。
【课件呈现】经过: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
这是事情的(点幻灯片)经过,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他幻想着每天能捡一只野兔。于是,他想不劳而获,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是一种不知变通的思想,死守一个简单的死道理。
【课件呈现】结果: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可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这是事情的(点幻灯片)结果,结果种田人整日无所事事,庄稼没有收成,也没有等来野兔。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不劳动怎么能有收获呢?
【课件呈现】道理:成语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死道理、既定的目标或人和物,一辈子,从不改变最初的想法,妄想从此不用劳作、不用行动,就可以得到第一次成功时或幻想的成果,要知道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守株待兔的道理主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课件呈现】运用: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成语,怎样运用呢?
造句:守株待兔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只有不断主动争取,成功才属于自己。
【课件呈现】出处:《韩非子·五蠹》。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课件呈现】今后我们要记住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明白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成语,还要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30.寓言两则
——不能自欺欺人
微课目标:引导学生品读寓言《掩耳盗铃》,得出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寓言成语。
微课内容
【课件呈现】30.寓言两则
——不能自欺欺人
【课件呈现】《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主要讲一个人掩住耳朵去偷人家的铃铛,结果被发现了的事情。我们可以品读一下课文,总结出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寓言成语。
【课件呈现】原因: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很想把它偷走。
这里交代了事情的原因(点幻灯片)起因:那个人很想偷人家的铃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课件呈现】经过: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这里交代了事情的(点幻灯片)经过:那个人在偷铃铛的时候捂住自己的耳朵,真可笑!却不知铃铛的声音继续传向远方,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
【课件呈现】结果: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这里交代了事情的(点幻灯片)结果:结果铃铛响起来,传到别人耳朵里,被人发现了,致使铃铛没有偷成功。说明自欺欺人没有好的下场。
【课件呈现】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今后在做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否则没有好的下场。
【课件呈现】运用:掩耳盗铃是一个寓言成语,怎样运用呢?
造句:一个人做了坏事,还编出一套理由来掩饰,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课件呈现】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
这个词讽刺了那种自欺欺人的人的做法。一般我们讲这个故事就是说有一个人去偷铃铛,泛泛而谈。其实不然,这个故事是有真名实姓的,偷的也不是铃铛,而是铜钟。
【课件呈现】今后我们要记住这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个成语,还要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