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三年级上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表内乘法的进一步发展,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学生切实掌握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做好铺垫。本单元在编排上注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在引导学生探讨笔算的同时,重视口算。在教学中要把口算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趣味性,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特别是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逐步地去感悟并掌握计算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迁移。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乘法的算理,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计划用9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1课时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一位数
1课时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
1课时
第四课时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1课时
第五课时
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1课时
第六课时
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1课时
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
1课时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18~19页
口算乘法.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认识一位数乘一位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正确口算乘法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书的包装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计算很简便,你们还记得吗?
生:我们已经熟记。
师: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背乘法口诀表。
师:本节课我们就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一位数乘更大的数。(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
二、探求新知。
1.
一位数乘整十数
课件出示乐乐书店情景图。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看一看你从乐乐书店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乐乐书店新购进15包《健康小常识》,每包20本,每本6元……
师:很好,老师还知道乐乐书店第一周卖出《健康小常识》4包,谁能解决“一共卖出多少本”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卖出4包,因为每包20本,4包就是4个20,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0×4。
师:回答非常完美,你们能计算出结果吗?
生:20是2个十,2个十乘4等于8个十,就是80。
师:回答完全正确。(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20+20+20+20=80(本)
20×4=80(本)
2.一位数乘整十数的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计算很巧妙,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来计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课件出示:80本《健康小常识》一共卖了多少元钱?
生:求总价,就需要找出《健康小常识》的单价和数量,单价是6元,数量是80本,所以应该列式为80×6。
生:80可以看作8个十,8个十乘6等于48个十,就是480。
师:回答正确。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0×6=480(元)
3.一位数乘整百数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正确,计算非常准确。老师下面的问题和刚才解决的问题有一点点不同,你们看能解决吗?
课件出示:如果300本《健康小知识》都卖出去,可以卖多少元钱?
生:求总价,就需要找出《健康小常识》的单价和数量,单价是6元,数量是300本,所以应该列式为300×6。
师:与上面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指名说一说)
生:这是一位数乘整百数。
生:可以把300看作3个百,3个百乘6等于18个百,18个百就是1800。
师:你们分析的非常好。同时根学生回答板书:
300×6=1800(元)
师:根据上面的问题和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小组内提问题,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获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口算。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求强强和明明各跑了多少米,分别用各自跑的圈数乘每圈的米数(400)。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连一连。
1.口算.
40×9=
50×6=
80×5=
70×2=
60×3=
90×4=
30×5=
20×9=
2.连一连.
3.一头猪的体重是100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一头猪的5倍,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4.学校买了5套桌椅,桌子每张50元,椅子每把30元,共用去多少元?
答案:1.
360
300
400
140
180
360
150
180
3.
500千克
4.
400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方法,谁能够总结一下方法?
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一位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先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再与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就是几个十或几个百。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7×80=
60×4=
50×7=
40×7=
2.在○填上“>”“<”或“=”。
600×8○700×
7
50×6○60×5
300×4○200×6
600×4○300×8
400×7○6×400
900×5○900+500
2000+800○700×4
800×5○3000+100
3.李爷爷一行6人去动物园游玩,每张门票20元。李爷爷买六张门票要花多少钱?
4.一箱苹果40个,6箱多少个苹果。
5.一只大熊猫体重80千克,北极熊的体重是大熊猫的9倍,北极熊的体重是多少?
答案:1.
560
240
350
280
2.
<
=
=
=
>
>
>
>
3.
120元
4.240个
5.
720千克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
20+20+20+20=80(本)
20×4=80(本)
80×6=480(元)
300×6=180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对本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巩固练习较少,不能很好的使学生掌握知识;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严谨,专业术语有 待学习提高;
3.板书整体较乱,不能很好的突出本课重点;
4.激励学生的词语过少,对学生的赞扬不够;
5.语速稍快;
6.乘法口诀的意义不够清楚,导致讲解时不够透彻。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方法:
一位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先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再与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就是几个十或几个百。
(二)资料链接.
放假的日子
离放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妈妈对我说:“正好我这两天有空,咱们去北京转转吧。”于是我们就出发了。到了北京,到处都是人,有的人在表演龙舞,庆祝奥运会。
有的人还在卖一些福娃小饰品。我们哪里热闹就往哪钻,却把找旅馆的事忘记了。转眼间天就黑了,妈妈突然想起找旅馆这件事。她对我说:“方正,你只顾着看热闹,还没有找旅馆住宿呢!”
我说:“哦,我也忘了,咱们快走吧!”可是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旅馆。路过一家商店,我们凑过去问商店的服务员:“这附近有没有人少的旅馆呀?”服务员说:“哦,你们要找旅馆。沿着这条建设大街,往前走,有一所和平旅馆,人挺少的,我刚从哪里路过,不过,建设大街的旅馆很多,你们可不要找错了。”“那您知道那家旅馆的门牌号码吗?”
我着急地说。“我只知道和平旅馆的门牌号是一个两位数,两个数字的和是6,这两个数字的积是这两个数字相除所得的商的9倍。”我想了想,对阿姨说:“谢谢!”就拉着妈妈去找和平旅馆了。你知道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首先我是想,两个数字的和是6的数字有这些:1和5,2和4,3和3,6和0。首先来看1和5,1×5=5,5÷1=5,所以这不符合条件。然后再看2和4,2×4=8,4÷2=2,也不符合条件。接着看3和3,3×3=9,3÷3=1,符合条件。最后看6和0,0×6=0,6÷0不成立,也不符合条件。答案只有3和3。门牌号码当然就是33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和平旅馆,在那里度过了一个甜蜜的夜晚。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20~21页
口算乘法.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认识一位数乘整十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买书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学具准备: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你们还记得用什么方法吗?
生回忆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新问题,想不想一起挑战?
生:想。
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
二、探求新知。
1.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说一说你从情景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每本《科普读物》12元……
师:很好,老师想买3本《科普读物》,谁能帮我计算“一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每本《科普读物》12元,3本就是3个12元,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3。
师:回答非常完美,你们能计算出结果吗?
生1:3个12,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元),所以12×3=36(元)。
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2:可以把12分成10和2,先计算10×3=30(元),再算2×3=6(元)最后计算30+6=36(元),即:12×3=36(元)
师:回答得非常完美,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3:计算时先把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数相乘,再把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数相乘,即:
……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巧妙。(给予学生鼓励)并逐步板书:
①12+12+12=36(元),12×3=36(元)
②10×3=30(元)
2×3=6(元)
30+6=36(元),12×3=36(元)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师:刚才同学们的计算很巧妙,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两位数拆分成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课件出示:买7本《科普读物》一共花多少元钱?
生:同样求总价,就需要找出《科普读物》的单价和数量,单价是12元,数量是7本,所以应该列式为12×7。
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试算,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订正。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两位数十位上1表示1个十,乘7等于7个十,就是70;两位数个位上的2乘7等于14,表示1个十和4个一,加上十位上的7个十,一共是8个十,所以积的十位数是8。
……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旧知探究新知的解决方法,通过获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求买一箱牛奶的总价,用每盒牛奶的价钱乘每箱牛奶的盒数,即12×4。
(2)求买2箱牛奶的总价,用上一题求出的每箱牛奶的总价乘2即可。
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解决实际问题。
(1)买14本《米老鼠》花多少元?
(2)买9本12元一本的杂志花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答案:(1)14×7=98(元)
答:买14本《米老鼠》花98元。
(2)12×9=108(元)
答:买9本12元一本的杂志花108元。
(3)例:买15本10元一本的杂志花多少元?
10×15=150(元)(答案不唯一)
答:买15本10元一本的杂志花150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够总结一下方法?
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把两位数拆分成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六、布置作业.
1.12×6=
13×5=
22×4=
33×2=
2.解决问题。
3.同学们做课间操,排成4排,每排11人,一共多少人?
4.一盒圆珠笔16元,3盒多少元?
答案:1.
72
65
88
66
2.
98×7=686(元)
3.
44人
4.
48元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
①12+12+12=36(元),12×3=36(元)
②10×3=30(元)
2×3=6(元)
30+6=36(元),12×3=36(元)
教学反思
例题的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试做,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点拨,最后总结方法,再配以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计算的过程是对以往知识迁移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多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多让学生说说笔算过程。并通过练习中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教学节奏掌握的不够好,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计算、书写速度都较慢,练习中的占用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深入钻研教材、教参,注意从学生的多角度去把握课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都有所发展。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难忘的暑假
在这个暑假里,我和街舞舞团去旅游,有五个小孩、有八个大人。我们去了伊犁河、那拉提草原、金沙滩。
首先我们去了伊犁河,进入伊犁河的价钱有两种:小孩10元大人15元
10×5=50
15×8=120
然后去了那拉提草原,进那拉提草原价钱有两种:小孩100元、大人120元。
5×100=500元
120×8=960元
最后去了金沙滩,进金沙滩价钱有两种:小孩大人都40.
40×5=200元
40×8=320元
这次旅游一共花了多少元?120+50+500+960+200+320=2090元
(二)资料链接.
0的历史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
笔算乘法.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本课时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正确计算乘法运算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增强运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你们想到的方法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获得新的计算方法?
生:非常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
:由旧知导入,提出创新任务。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
二、探求新知。
1.
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课件出示大自然的天使。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情景图,看一看你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猫头鹰一个夜晚抓18只老鼠,啄木鸟一天吃掉害虫的数量是猫头鹰一天抓的老鼠数量的4倍,一只家燕一天吃掉害虫的数量是啄木鸟的8倍……
师:很好,老师想知道“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掉多少条害虫?”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猫头鹰一个夜晚抓18只老鼠,啄木鸟一天吃掉害虫的数量是猫头鹰一天抓的老鼠数量的4倍,就是求4个1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4。
师:回答非常完美,你们能计算出结果吗?
生:我会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把18分成10和8,先计算10×4=40,再计算8×4=32,最后计算40+32=72(条)。
师:回答完全正确。(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18×4=72(条)
师:回答的很准确。其实还可以用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边讲解方法边板书)
①把18写在第一行,乘号写在第二行18的左边,4写在第二行和8对齐;即:
②先计算8×4=32,把所得的积的个位数字2和8(4)对齐,十位数字3进位到十位数字“1”的下面;即
③把两位数的十位数字1和一位数4相乘,得到4个十,再加上个位数相等进位来的3个十,一共是7个十,写在积的十位上。即
师:谁能自己复述这个用竖式笔算的过程?
生思考发言。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师:刚才同学们同学们已经把笔算乘法的过程说得很准确,下面我们就动手自己练一练吧。
课件出示:一只家燕一天吃掉多少条害虫?
生:啄木鸟一天吃掉害虫的数量是72条,一只家燕一天吃掉害虫的数量是啄木鸟的8倍,就是求8个72是多少,应该列式为72×8。
师:回答完美。你们能不能用竖式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生:能。
学生独立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笔算的。
全班交流结果。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通过亲自体验过程,获取笔算计算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交流每种动物的腿数。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6×4=
85×6=
69×7=
75×9=
2.填表
商品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跳绳
根
8
15
足球
个
9
76
乒乓球
盒
4
18
答案:1.
224
510
483
675
2.
120
684
7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谁能够总结一下方法?
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①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先把两个因数竖着写成两行,个位对齐,乘号写在两个因数的左边;
②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六、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1.笔算
23×4=
38×5=
17×9=
63×3=
2.小明每天练字3小时,每个小时练25个字。9天一共可以练多少个字?
3.小红每天看书2小时,每小时看15页。小丽看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丽每天看书多少页?
4.
答案:1.
92
190
153
189
2.
675个
3.
90
页
4.
405人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8×4=72(条)
答: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掉72条害虫。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我的设计在情境的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我想,这是我将进一步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三个书生的问题
从前,有三个穷书生进京赶考,途中投宿在一家旅店中.这间旅店的房价是每间450文,三人决定合住一间房间,于是每人向店老板支付了150文钱.后来,老板见三人可怜,又优惠了50文,让店里伙计拿着还给三人.伙计心想:50文钱三个人如何分 于是自已拿走20文,将剩余的30文钱还给了三个书生.问题出来了:每个秀才实际上支付了140文,合计420文.加上店小二私吞的20文,等于440文,那么,还有10文钱去了哪里
(二)资料链接.
“<”、“>”、和“=”的本领
很久很久以前,数字王国里乱糟糟的,没有任何次序。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中称霸,而且他们彼此之间总是自己吹嘘自己的本领大。数学天使看见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于是就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要求他们一定要让王国变得有次序起来。三个小天使来到了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盯着他们,“9”问道:“你们三个是来干什么的 我们的王国不欢迎你们。”
“=”天使笑了笑说:“我们是天使派到你们王国的法官,帮助你们治理好你们的国家。我是‘等号’,在我两边的数字总是相等的;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他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兄弟一听他们是数学天使派来的法官,以及“=”的介绍,都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
从此以后数学王国越来越强盛,而且有着十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都不会违反。
第四课时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教学提示
在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并且在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本课教学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通过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探索计算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自主尝试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获得积极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你们还记得计算方法吗?谁来说一说。
生:记得。
师:如果要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你们想探究计算方法吗?
生:想。
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三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探求新知。
1.
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课件出示动物园情景图。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情景图,看一看你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一只雄狮体重是223千克,一头牛的体重是一只雄狮的3倍,一头大象的体重是一头牛的5倍……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知了雄狮的体重,还有一头牛体重和雄狮的关系,一头大象的体重和一头牛体重的关系,谁知道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我们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因为一头牛的体重是一只雄狮3倍,所以就以“一只雄狮的体重”为标准,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头牛的体重就有3个这样的单位长度;求一头牛的体重就是3个223千克,列式为223×3。
师:回答非常完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列式:223×3
师:你们能计算出结果吗?
生:可以用竖式计算,书写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同,用一位数3分别去乘223的每一位上的数。
师:回答完全正确。(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2.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师:刚才同学们的计算很顺利,在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也是用一位数分别与三位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乘,乘到三位数的哪一位,就把积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师:老师的新问题又来了,一头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
生:同样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求大象的体重,因为大象的体重是一头牛体重的5倍,所以就以一头牛的体重为标准,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669千克,大象的体重就有这样的5个长度单位,表示5个669,列式为669×5。
师:回答非常完美。你们能不能根据作为同学的方法画图呢?
生:能。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计算方法?
生:同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三位数各位上的数字,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讨论:十位上的4和千位上的3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
设计意图:借助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线段图,理解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怎样估算积的位数。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理解题意:求科技展览馆今天门票的收入,用票价乘票的张数。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用竖式计算。
125×8=
256×7=
563×4=
118×6=
2.动物园今天卖出358张门票,每张门票8元,今天的门票收入多少元?
答案:1.
1000
1792
2252
708
2.
2864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够总结一下方法?
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三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六、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1.笔算.
326×4=
611×2=
725×4=
319×2=
112名学生去儿童乐园游玩,用1000元钱买门票,够吗?
答案:1.
1304
1222
2900
638
2.112×8=896(元)
1000>896
答:1000元钱买门票够。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一位数
223×3=669(千克)
答:一头牛体重669千克。
教学反思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学过了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会正确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讲授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加法时,没有着重强调积的十位上和百位上数字是如何算出来的。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忘记加上进位数的现象。
2、忽略了线段的重要性,三年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线段作为解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从现在开始渗透。第一要锻炼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或说出线段图所表示含义。第二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3、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合理组织作业练习。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数学医院,找出错因并改正。
错因:个位上7×9=6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上进6,十位上4×9+6=42,十位上写2,向百位上进4
,百位上3×9+4=31,在百位上写1向千位上进3
,原题百位上写的2,因此错误。
改正:
(二)资料链接.
“+”“-”的来历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公元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首创加号“+”、减号“-”。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第五课时
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26~27页
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正确笔算一个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乘0的乘法算式的过程。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的0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交流化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笔算算理。
难点:正确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谁来说说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你知道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是多少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和0有关的乘法计算。(板书: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
二、探求新知。
1.
任何数和0相乘.
课件出示鱼缸情景图。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看一看你从情景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一个鱼缸里有0条鱼,5个鱼缸里还是有0条鱼……
师:你能用数或算式表示5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吗?
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一个鱼缸里有0条鱼,5个鱼缸里有5个0条鱼,用加法算式表示为:0+0+0+0+0=0(条);5个0用乘法列式为:0×5=0。
师:回答非常完美,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个0就是0,5个0也是0,即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师:回答完美。(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0+0+0+0+0=5(条)
0×5=0(条)
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2.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的特点,我们就利用这个特点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南宁、百色三个城市传递,三个城市共有火炬手多少名?
生:每个城市有208名火炬手,求三个城市共有火炬手多少名就是求3个208是多少,所以应该列式为208×3。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位数的中间有0。
师:怎样计算呢?
生:同样和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注意3和0相乘的积得0。
师:自己尝试计算吧。
生独立完成计算,全班交流结果。
师根据交流结果板书:(并讨论)
生:乘数208个位上的8与3相乘得21,向十位进2,十位上的0和3相乘等于0,为什么积的十位写2呢?因为2+0=2。
师:回答很好。再来观察208×3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发言: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进位),用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个位上相乘的积作积的个位和十位,一位数和百位上相乘的积做积的百位数。
……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获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算理。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口算下面各题。
500×3=
98×0=
204×4=
456×0=
802×3=
0×0=
509+0=
705-0=
2.笔算下面各题。
406×3=
608×5=
304×2=
501×2=
答案:1.1500
0
816
0
2406
0
509
705
2.1218
3040
608
10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而且,我们还能运用这一规律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六、布置作业.
1.
笔算.
206×5=
706×2=
109×7=
403×7=
2.体育馆一个看台有203个座位,4个这样的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答案:1.
1030
1412
763
2821
2.
203×4=812(个)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
0+0+0+0+0=5(条)
0×5=0(条)
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208×3=624(名)
答:三个城市共有火炬手624名。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节课的内容,所以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着力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教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给学生引导。放手让学生交流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在交流计算方法的时候,首先鼓励算法多样化;其次引导学生把握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以笔算学习为主,重点引导他们交流、探究竖式的简便写法;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选择算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等等。另外这节计算课教学从头到尾贯穿了解决问题的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从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足之处:课堂估计不足。学生课堂作业时间不够,在前面的算法引导中还可以简洁些,这样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例:找错因并改正。
错因:个位上4×3=12,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上进1,而不是在十位上写1,因此此题错误。
改正:
(二)资料链接.
“×”“÷”号的来历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第六课时
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28~29页
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认识一位数乘一位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正确口算乘法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地进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难点:准确、迅速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中间有0的三位数,谁来说一说计算方法?
生积极发言回答。
师:好,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和前面的数又有所不同,同学们一起来发现吧。
课件出示:乳品厂3天批发牛奶情况情景图。
学生观察。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据有什么特征?
生:三位数的末尾有0。
师:对,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板书: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
二、探求新知。
1.
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师: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课件中的情景图,看一看你从情景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乳品厂平均每天批发出牛奶260箱,求3天批发牛奶多少箱……
师:很好,你们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求3天批发牛奶多少箱,就是求3个260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60×3。
师:回答非常正确,你们能计算出结果吗?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把260分成200和60,用200×3=600,用60×3=180,再把600+180=780(箱)。
师:能够利用前面的方法解决问题,很好。(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200×3=600
60×3=180
600+180=780
师:哪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们用竖式计算,即:
师:很好,用竖式计算也很简便,谁还有其他的算法?
生3: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只是我们把260看作26个十计算的,即:
师:你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你们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交流比较,全班发言。
……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获取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理解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一辆普通自行车价钱的3倍就是求3个360元是多少。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
练一练,第3题。
(1)理解求一共能摆放多少本书,就是求8个280本是多少?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用竖式计算。
220×4=
160×6=
360×5=
580×7=
2.妈妈到商场为乐乐买了一辆童车,也给自己买了一辆电瓶车,童车的价钱是180元,电瓶车的价钱是童车的6倍,电瓶车多少元?
答案:1.
880
960
1800
4060
2.
1080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自己收获,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如果一个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三位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写几个“0”。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900×2=
500×3=
800×5=
150×4=
2.笔算。
160×5=
390×7=
350×4=
240×6=
3.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
答案:1.
1800
1500
4000
600
2.
800
2730
1400
1440
3.
5吨=5000千克
350×20=7000(千克)
5000<7000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260×3=780(箱)
①200×3=600
60×3=180
600+180=780
②
③
答:3天一共批发牛奶780箱。
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零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算理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特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学生在学习口算时已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其笔算方法,便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口算简便算法与笔算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概括总结后得出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精彩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三年级做客,早就听说你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能帮我这个忙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第一关
1.
3×2=
3×20=
3×200=
5×3=
5×30=
5×300=
2.
运动会上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人。一共有多少人?
生:列式?
4×12=48
(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
第二关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12改成了120,哼哼,现在你还会算吗?
板书:末尾有0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方法的交流、讨论,渗透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
便
算法,为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故事创设情境,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二)教学资源。
找错因并改正
错因:个位上0×8=0,不是8;十位上6×8=48,十位写8向百位进4原题十位写的是6,;百位2×8+4=20,百位写0向千位进2,千位写2.
改正:
(三)资料链接。
奇妙的9
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投降.把年、月、日的这些数连在一起,就成了1945815.将这些数字重新排列一下,任意构成一个不同的数(比如4591815)在这两个数中,用大的减去小的,得到一个差数.把差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如果是二位数,就再把它的两个数字加起来,最后结果是9.(不信,你做一遍)
牛顿出生于1642年12月25日,数学王子高斯出生于1777年4月30日,希尔伯特的生日是1862年1月23日,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和上面一样,你将得到四个较大的数,而且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计算,最后一定也得9.也许有人认为,太奇妙了,自觉地给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赋予了神秘色彩,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事实上,您错了.把您的生日写出来做同样的计算,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事实上,用任何一种方法得到一个大数的各位数字相加得到一个和,这个和又是一个新的数,把这个新的数的各位数字相加又得到一个和,如此,重复刚才的过程,只到最后的数字之和是一位数为上.那么这个数就是原数除以9的余数,我们把这个余数称之为原数的“数字根”.这个数字根的过程称为“弃九法”.
根据同余原理,我们知道,在求一个数的数字根时,可以把原数的数字9舍去,相加得9后,也可以舍去.例如,求549721的数字根时,其中有9,而且5+4,7+2都是9,尽可以舍去,最后只剩下1,这就是原数的数字根.
由这些知识,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前面的9的奥妙了.事实上,一个数,将它的各个数字重排,获得了一个新数.但原数和新数的数字根相同,也就是被9除有相同的余数.把这两个数相减后,又得到一个数.由同余原理知道,这个数就会是9的倍数,它的数字根是0或9.再经过刚才辗转的过程,再得到一个两位数.事实上,被9整除的两位数的数字之和一定是9,没有例外,这为什么结果总是9的原因,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30~31页
乘法估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估算。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正确估算乘法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乘法估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
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乘法问题。如果我们对计算的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怎样计算?
生:估算。
师:说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问题。(板书:乘法估算)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设计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二、探求新知。
1.
估算(一)
课件出示学校组织同学去参观科技展情景图。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看一看你从情景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参观科技展的门票是每张6元,学生参观,每张门票优惠1元……
师:很好,现在学校组织293名同学参观科技展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学生优惠1元,那么学生的门票每张就是5元,293名同学的门票费就是293个5,,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93×5。
师:分析完全正确,怎样估算出结果呢?
生:估算花多少元钱,多估一些比较好,可以把293看作300来乘,即300×5=1500(元)。
师:怎样想非常好,大家想一想怎样表示这个结果呢?
生:对,最后的结果是个近似数,所以用“≈”表示比较好。
师:你们真聪明。(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293×5≈1500(元)
师:在估算过程中,你有什么技巧?
生:就是把接近整百的数按整百数计算。
2.估算(二)
师:刚才同学们的估算很正确,种西红柿的王大爷遇到了一个难题,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种了4个大棚的西红柿,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卖了1052元。请帮王大爷算算4个大棚的西红柿大约卖多少元?
师:谁来帮帮王大爷?
生1:已知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可以卖1052元,求4个大棚的西红柿大约卖多少元,就是求4个1052元是多少。所以应该列式为1052×4。
生2:估算时,可以把1052看作1000,1000×4=4000(元),所以1052×4≈4000(元)。
生3:估算时还可以把1052看作1050,1050×4=4200(元),所以1052×4≈4200(元)
师:大家的回答非常完美。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52×4≈4000(元)
1052×4≈4200(元)
师:在刚才的估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交流、讨论。
生:估算时,可以把一个数看作整千数,也可以看作整千、整百数进行计算都可以。
……
设计意图:借助情景图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获取数学信息,巧妙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估算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中分别把多位数看作多少来乘合适。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找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尝试估算解决问题(2)。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掌握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估算下面各题。
494×3
509×7
987×4
392×7
602×9
352×4
1024×7
2013×3
2.解决问题。
供水商1月份卖出720桶矿泉水,照这样的销量,一季度大约卖出多少桶矿泉水?
答案:1.1500
3500
4000
2800
5400
1400
7000
6000
2.720×3≈2100(桶)
答:一季度大约卖出2100桶矿泉水。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估算,谁能够总结一下方法?
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在估算乘法时,把接近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或整千数来计算,最后的结果用“≈”表示。
六、布置作业。
1.估算下面各题。
498×4≈
203×9≈
297×6≈
596×3≈
2.公园门票每张9元,学校组织992名同学去公园玩,带10000元够吗?
答案:1.
2000
1800
1800
1800
2.9×992≈10000(元)
10000=10000
答:带10000元钱够。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293×5≈1500(元)
1052×4≈4000(元)或1052×4≈4200(元)
在估算乘法时,把接近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或整千数来计算,最后的结果用“≈”表示。
教学反思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例:393×4≈
689×5≈
分析:根据求积的估算方法,利用“四舍五入”法,把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然后进行口算。
答案:393×4≈400×4=1600
689×5≈700×5=3500
(二)说课设计。
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乘法,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教材通过创设带的钱够不够买门票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又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当然,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遇到计算的问题时一概都用笔算。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明估算方法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难点:感受估算的方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说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创设去参观买门票的情境,目的是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
说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1、口算。30×8 40×3 70×4
100×6 400×5 500×8
师:先自己认真算一算,再抢答说出结果。
2、根据信息提问题。
①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②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③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做,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达到复习的目的,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引出问题,探索估算方法。
1、例1
师:课件出示:30页主题图:引导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交流汇报图中信息。
师:这里不需要算精确值,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把293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300
,300×5=1500(元)
师:因为是估算不是精确值,所以293×5≈1500(元)
2.例2
师:出示教材30页例2,引导学生读题。
生:交流汇报
师:大家思考一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可以把1052看作1000进行估算。即1052≈1000
1000×4=4000(元)
生:我是这样想的1052≈1050
1050×4=4200(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估算在现实中存在的意义,认识到有时只要估一估就行,不必进行精确的计算。接着启发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索估算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估算与准确计算的不同,还可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快捷。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估算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学生独立估算后,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估算时,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将估算的方法从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中,从而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四、总结回顾,延伸课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学生谈自己收获的同时,教师适时总结归纳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师: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估算?我们可以观察、收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写在日记里。
设计意图延伸性的问题将课堂学习的内容扩展到生活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五、板书。
估算
例1:把293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300
,300×5=1500(元)
所以293×5≈1500(元)
例2:(1)可以把1052看作1000进行估算。即1052≈1000
1000×4=4000(元)
(2)可以把1052看作1050进行估算。1052≈1050
1050×4=4200(元)
(三)资料链接
动物与数学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32~33页
解决问题.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课时主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做花篮的事例,经历发现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做花篮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做花篮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解决问题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学生准备:利用休息日到花店调查,了解花的名称和价钱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了解到不少同学都去花店做过调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调查的情况和有哪些收获?
学生会说到调查的时间、地点、认识的花及各种花的价钱等。如果学生说不到花篮,教师可提出。
师:说一说你对花篮都有哪些了解?
生:在过节的时候摆放一个
花篮,为了增加喜庆气氛。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花店,解决做花篮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教师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
二、探求新知。
1.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做花篮情景图。
师:这里有许多人在花店买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你从情景图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1:花店里有很多花和花篮,月季花、百合花、菊花、康乃馨……
生2:每枝郁金香9元,每枝玫瑰花6元,每枝剑兰8元……
生3:已经插好一篮花的价格是198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敬老院的李奶奶病了,阿姨要买花去看望李奶奶,她该买些什么花呢?你们能帮帮阿姨吗?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生1:花篮里多放几种花比较好。
生2:我建议用13枝花装扮一个漂亮的花篮。这13枝花是:玫瑰花5枝、太阳花6枝、郁金香花2枝。一枝花的价钱:玫瑰花6元、太阳花7元、郁金香花9元。
生3:我建议用18枝花插一个花篮,18这个数我喜欢。可以这样选花:10枝玫瑰花60元;4枝太阳花28元;2枝剑兰24元;2只粉百合28元。
师:大家装饰的花篮很有特点,那么做这样的花篮应该花多少钱呢?
生:把花篮中每种花的单价×枝数,就是这种花的总价,再把所有花的总价相加,就是这个花篮的总钱数。
师:方法很正确,下面就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出两位同学做成的花篮的总价钱吧。
小组合作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生:第一个花篮的总价:5×6+6×7+2×9=90(元)
生:第二个花篮的总价:60+28+24+28=140(元)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关系式)
师:回答非常完美,我们帮阿姨设计了插花篮的方案。春节马上要到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也预定一个花篮,并算出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设计花篮,全班交流。
……
设计意图:借助花店中做花篮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获取数学信息,解决做花篮问题,解决乘加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根据每种水果的单价和每个果篮的总价制定每个花篮要装的水果即数量。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先理解一本《小学生课外读物》优惠多少元,再求198本一共优惠多少元。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
练一练,第3题。
(1)比较买单本硬皮本和整包买的价钱差,制定购买方案。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水果店今天运来苹果75kg,梨63kg,西瓜94kg,运来这些水果一共要用去多少元?
答案:75×4+63×3+94×2=677(元)
答:运来这些水果一共要用去677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花店里的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总结发言。
(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两位老师带8位学生去公园。公园门票是:团体票(10人或10人以上)每张7元;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怎样买票节省钱?
2.一种机床每台重680千克,用载重4吨的货车能一次运走6台这样的机器吗?
答案:1.
7×10=70(元)
2×10+5×8=60(元)
70>60
老师和学生分别购买门票合适。2.
4吨=4000千克
680×6=4080千克
4000<4080
不能。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种花的单价×枝数=每种花的总价
各种花的总价相加=花篮的总价
教学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比如:在小组合作寻找做花篮方案时,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整节课学生讨论、操作、总结、汇报,并及时补充、纠正,教师只从旁点拨并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例:张老师和王老师带8个同学去公园玩,怎样买票合算?(成人票:12元/张,儿童票:6元/张,团体票(10人及以上)9元/张)
分析:由题意可知,可以设计两种方案。
方案一:教师购成人票,学生购儿童票
方案二:2名老师和8个同学购团体票,
分别计算后即可知怎样买合算。
答案:方案一:2×12+8×6=72(元)
方案二:9×10=90元
72<90
方案一合算。
(二)资料链接。
小熊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原来:狼、狐狸和黑狗才去了偷换概念的方式,骗了小熊。
4元一千克指的是鱼身,鱼头和鱼尾的平均价钱,
而小熊卖时1千克鱼身卖2元,每千克亏了2元,鱼头和鱼尾每千克1元,每千克亏3元,
因此才出现了严重吃亏的情况。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34页
整理和复习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课时主要整理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即乘法估算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练习题,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让找出知识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乘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复习整理和巩固提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合适的方法解答简单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总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你有什么收获?整单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呢?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随即板书:整理和复习
生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回答交流后归纳概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及估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整理方法。
1.
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课件出示34页第1题。
师:(1)怎样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是数怎样笔算?
(3)怎样笔算一位数乘末尾有0的三位数?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口算、笔算
学生独立选择合适的计算,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算理及算法。
2.找出一个数乘2和5的规律
课件出示34页第2题。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组的第二个乘数都是5,第二组的第二个乘数都是2。
师:对,这样的计算结果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计算结果,交流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个数乘5,积的个位是0或5;一个数乘2,积的个位是0,2,4,6,8。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规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34页第3题。
师: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1: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把198看作200来计算,乘5等于1000,因为把198看大了,所以得到的积比1000元小,说明1000元钱够。
生2:可以笔算198×5=990,再990<1000,所以1000元钱够。
师:有些问题既可以估算,也可以笔算计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决估算问题。
课件出示34页4、5题。
师:读题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读题目,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1:第4题求大约卖多少钱,只能用估算的方法计算。
生2:第5题也要用估算的方法,先数一数一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再进行估算一共有多少只。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下面请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
设计意图:借助情景图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通过获取数学信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3)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1)引导学生采用笔算或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运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达标反馈。
连一连。
答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我们对这一单元的内容又有了新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养成及时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设计意图
从总体上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专卖店全天共卖出同样的学习桌8张,营业额是多少元?
答案:500×8=4000(元)
答:营业额是4000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成功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同是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所以复习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环节,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效果不错。
需要改进之处:
(1)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原因之三是连续进位加法出错。
(2)教学中没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是一成不变地利用书上的例题,让部分孩子感觉乏味。
(3)教学中只注重了加强计算方面的练习,在解决问题方面有所疏忽,所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需多训练和培养。
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填空。(20分)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480×5的积末尾有(
)个0;405×5的积中间有(
)个0。
3.一个乘数是104,另一个乘数是8,积是(
)。
4.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203×5×0的积是(
)。
5.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相乘的积是(
)。
6.小苗看一本连环画,第一天看10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应从第(
)页看起。
7.20的3倍是(
);51的4倍是(
)。
8.在(
)里填上“﹥”、“﹤”或“=”号。
5300(
)600×8
952(
)500×2
340×6(
)304×6
54×2(
)2×54
302×3(
)900
514(
)7×80
9.
6个418的和是多少?列式与得数(
)。
10.14个百乘5得(
)个百,是(
)。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7分)
1.
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中间有0,则积的中间也有0。(
)
2.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
)
3
.409×6:把409看作400估算得数,估计结果比准确结果2400少。
(
)
4.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
)
5.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6.
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的一个因数大。
( )
7.两位数乘一位数一定比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小。(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126×3=(
)
A.378
B.368
C. 178
2.423×3(
)243×3
A.>
B.<
C. =
3.一个三位数乘9,所得的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A.一位数 B.三位数 C.四位数
4.128×3(
)3×128
A.> B.< C. =
5.湖边种着6排柳树,每排262棵,一共有多少棵?(
)
A.1262 B.1572 C.268
6.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一般要和两、三位数的(
)对齐。
A.个位
B.十位
C.百位
7.
要使32×□的积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要使积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
A.5
B.2
C.3
D.4
四、计算天地。(32分)
1.口算。(10分)
40×3=
900×2=
12×5=
70×8=
32×3=
500×3=
125×8=
300×9=
40×5=
25×4=
2.
每个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用线连一连。(4分)
3.用竖式计算。(18分)
124×3=
215×4=
301×4=
207×3=
420×5=
160×3=
454×7=
360×6=
98×8=
五、数学医生(正确的画“√”,错误的改正在下面)(9分)
六、走进生活。(22分)
1.
超市运来7筐草莓,一共有多少颗?(4分)
2.张师傅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能完成240个吗?(4分)
3.一件外套的价钱是一件衬衣价钱的2倍,王叔叔想买一件外套,需要多少元?(4分)
4.幸福路有2000棵树,3天他们能否完成各自的任务?(4分)
5.
买4个书柜和8把椅子一共要花多少钱?(6分)
答案部分
一、1.三
四
2.
两
0
3.
832
4.0
0
5.
891
6.31
7.
60
214
8.>
<
>
=
>
<
9.418×6=2508
10.70
7000
二、1.×
2.×
3.×
4.√
5.√
6.×
7.×
三、1.A
2.A
3.B
4.C
5.B
6.A
7.C
D
四、1.120
1800
60
560
96
1500
1000
2700
200
100
2.
3.372
860
1204
621
2100
480
3178
2160
784
五、(1)√
(2)×改正:
(3)×
改正:
六、1.
14×7=98(颗)
2.32×8=256(个)
256>240
能完成
3.228×2=456(元)
4.586×3=1758(棵)
715×3=2145(棵)
1758<2000
2145>2000
浇树的不能完成任务,喷药的能完成任务。
5.238×4+36×8=1240(元)
这个“2”是怎样算出来的?